全部 > 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1043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全部
更新于 2023-06-01 19:35:54
共有52条回答
文踪旅迹
回答于 2019-05-25 06:52:31

在古代,要是一个君主残暴不仁,人们常常用“桀纣”来形容。桀和纣分别是夏、商的末代君主,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才能,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于是丢掉了江山。历朝历代都有人驳斥商纣王昏庸残暴这一定论,到了近现代,更是有许多学者为他翻案,认为他并没有世人认为的那么不堪。那么,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呢?

帝乙二十六年(约前1076),商朝统治者帝乙去世,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说法:“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的儿子中,长子是庶出,所以没办法继承王位,最小的儿子辛因为是正妻所生,于是得以继位称王。

不过,在《吕氏春秋》中却说,帝乙的四个儿子中,三个都是正妻所生,按理说应当立长子子启为王,不过朝廷中的太史依据法典强烈反对。他认为,虽然正妻所生的长子子启、次子中衍和幼子受德中,前二子出生时,其母还是妾,等到她成为正妻,才生下受德。按照名义,受德是正妻之子,其他二人是妾之子。

就这样,受德虽然年幼,但按照商朝奇特的法典规定,他才是王位的合理继承者。在小说《封神演义》里则还有另一种说法:“寿王”(即商纣王)为幼子。一日,帝乙游园,飞云阁有一梁坍塌,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因此帝乙将寿王立为太子。”按照这一说法,纣王能够继位,靠的是自己的一身蛮力。

《史记》中这样描述纣王:“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他不但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还听力、视力敏锐。他力量惊人,能够徒手和猛兽角力。他的智力,不听群臣进谏也能治理国家;他的言语,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

正因如此,他“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过人的才能让纣王骄傲自满,在臣子面前肆意炫耀,在天下散播声威,并抬高自己,在他眼里,世人都愚笨不堪。这样看来,他是个能力出众的君王,只不过,因为别人都难以和他相比,于是他便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要只是这样,他倒不至于被后世批判。

在位期间,纣王还积极向东南扩张,传播商文化。六十多岁时,他的一次出征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公元前1047年,他征讨一个名叫“有苏”的部落时,部落为了自保,便献出美人求和,这个美人就是恶名昭著的苏妲己。

《史记》中说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为了讨好妲己,纣王满足她的所有要求,不但令乐师专门创作享乐时演奏的艳曲,还加重税收,四处搜刮宝物和珍禽异兽。不理朝政、不祭鬼神,这些古代君王的大忌,在纣王眼里不值一提。他还修筑了“酒池肉林”,让赤裸的男女在其中嬉戏,整日玩乐,通宵达旦。

在这样的暴政下,“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炮格,又称炮烙,它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让受刑者赤足在被烧得通红的炭上行走,十分残忍。《列女传》中的描述则更加详细:“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不过,最早关于纣王暴行的记载见于《尚书•牧誓》,而且书中所写的“罪行”都是周武王讨伐纣王时单方面宣称的。到了后世,纣王的罪行被罗列得越来越多,却没有具体的材料证明。对一个帝王的评价,本应是所谓“盖棺定论”,而纣王却是死的越久,干的坏事越多,实在不合情理。因此,有人认为,后世对纣王的评价和记载有失公允。

毛主席就曾经评价:“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郭沫若也说:“中华民族之能向南发展,是纣王的功劳。他对东南的经营,使以后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南。”

可见,纣王虽然总体上暴虐,但对中华文明还是有一定功劳的,并非一无是处。总体来看,他是一位能力出众、深谋远虑的君王,也是一个骄傲自大,视人民如草芥的暴君。

叶话文史
回答于 2022-04-09 11:37:44

商纣王,上古书籍如《尚书》《逸周书》中对他的称呼是“商王纣”或“商王受”,他名“受”(又作“纣”),日名“帝辛”。这里要解读一下:1,“纣”是“受”的通假字,古文里两字写法近似,“纣”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谥号,因为谥号按传统说法是周公发明的,但根据考古研究,现代学者多认为谥号是西周中后期才有的,商末根本没有谥号一说;何况谥字一般放在“王”或“帝”字之前,但《逸周书》作“商王纣”,“纣”在最后而不是“商王”两字之间,显示其为私名而非谥字。“商纣王”其实是较晚的错误的称呼(它把“纣”当做谥字了),但鉴于约定成俗,本文后边也使用“商纣王”这一称呼不一一改正。2,日名是商代君王和贵族的带有天干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称呼。关于日名的含义学术界还有争议,有生日说、死日说、葬日说、祭日说等各种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日名类似谥号,是死后才有的称呼。

传统史书对商纣王(帝辛)的记载几乎没有好事:他宠爱妲己、奢靡享乐、滥用民力,发明炮烙等酷刑,迫害忠良、滥杀大臣,如杀鬼侯、鄂侯,囚禁周侯姬昌,挖叔叔比干心,废重臣商容,并逼跑了王室贵族、贤臣箕子,最终把600年商朝葬送掉。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纣王的评价就是“昏君”、“暴君”,以至于“桀纣”成为坏蛋君主的代名词。

商纣王

虿盆

上面说的都还是历代昏君暴君比较“常规”的恶行,此外不少古书还记载了纣王很多“变态”级的暴行:什么砍开徒步涉水人的腿,看骨髓是多是少啊;什么破开孕妇的肚子,看婴儿是男是女啊;挖名为虿(chài)盆的大坑养万千毒蛇,把犯人推里面活活咬死啊……总之人们都说纣王在残酷折磨人方面很有创意和成就。

不过,古书上记载的纣王的种种恶行,难道都是真的吗?纣王真的坏到头上长疮脚底流脓的地步吗?其实我们也曾为纣王的一些行为做过一些剖析,进行过一点“翻案”。比如笔者介绍过,诸如广修宫室、大建离宫别馆,并不是纣王时才搞的,而是多代商王都是如此,而且这也是出于加强对全国统治的目的;再比如,纣王杀死鬼侯、鄂侯,囚禁姬昌,也并不是简单的“滥杀贤臣”,而应该是为了给商朝去除隐患。从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纣王的很多所作所为,都被后世简单地“污名化”了。

子贡

其实早在东周,就有人质疑这种污名化了的纣王形象了。春秋时孔子的著名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就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贡的话并不是什么难懂的文言文,意思就是说其实这纣王的坏啊,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只不过君子们厌恶处在下流的人,人一旦名声不好了,成了坏人的总代表,就什么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了。

在打败商人才得天下的周朝时期,有人能怀疑当时社会上的主流观点(即“纣王坏到家”),显然是很大胆的,也说明孔子的这位得意弟子,不是浪得虚名,确实有独立思考的优良品质和透过迷雾看穿真相的独到眼光。不过子贡的这番话,只是结论,并没有论证的过程,说服力好像不太足。

到了20世纪前期,著名疑古派史学家顾颉刚老先生则写了一篇名为《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的考据文章,专门对纣王的所谓罪行进行了系统的考证、辨析。顾老先生把各种古书里记载的纣王罪行,按照古书的成书早晚,一条条地罗列出来,如:

西周时期古书中记载的纣王罪行,春秋时期古书中记载的纣王罪行,战国时期古书中记载的纣王罪行,秦汉时期古书中记载的纣王罪行……

顾颉刚

列完表后大家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西周时期(《尚书》中公认较早的几篇)记载的纣王罪行,只不过才六条,也就是“酗酒、信有命在天、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上古指地位低下的人)、听信妇人之言、不留心祭祀”,而且只是概况性的模糊语言,没有什么具体的详细事件描述;而到了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后,纣王的罪行就越来越多,而且情节描写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离谱。

举一个具体例子,关于纣王大臣比干的遭遇,《尚书》中公认较早的几个篇章里压根并没有提到;而到春秋时期的《论语》里,提到比干在纣王时期死了,但是不过说“比干谏而死”,并没有讲纣王具体是怎么杀死比干的;而到了战国末期吕不韦门客编的《吕氏春秋》里,就写为“杀比干而观其心”了,加入了比干死亡的具体情形——“被挖心”,后来西汉太史公的《史记》也采用了这种说法。顾老先生通过这种罗列直观地向大家证明,纣王不少所谓罪行,其实都是后世杜撰出来的;一些罪行即便最初古书上有那么个模糊的影子,但是那些残暴的具体细节,却也是后世一代代添油加醋加上的。这也符合顾颉刚著名的“古史层累说”。

所以现在我们基本可以下这样的论断:古书中关于纣王的那些“变态”级的暴行,什么砍腿看骨髓、为验证是男婴女婴而剖孕妇肚子、挖虿(chài)盆养毒蛇咬人、让男女裸体追逐于酒池肉林间等,都是较晚的古书(战国以后的古书)中才有的情节,可信度很低;即便是那些比较常规的昏君、暴君的举动,如好酒好色、广修宫室、任用奸佞、迫害忠良、滥杀大臣等,其实夸大其词之处也甚多,而且其动机也并不能简单地归于纣王骨子里残暴,我们有的已经分析过。

影视剧中的“比干摘心”

其实就算是时代最古老、可信度相对最高的西周史料《尚书》中关于纣王的六条罪行,也就是“酗酒、信有命在天、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听信妇人之言、不留心祭祀”,也值得说道说道。

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这六条罪行,也都是胜利者周人讲的,不是第三方的中立记述。尤其是其中四条——不用贵戚旧臣、用小人、宠妲己、不留心祭祀,更是后来周人伐纣时武王战场动员演讲辞《牧誓》中的话。打仗前揭发对方的罪状,激发自家的士气,以表明自己是正义之师、对方是必须消灭的坏蛋,骂人时自然是只会夸大,绝不会缩小的。不过即便如此,骂出的纣王罪行,也不过尔尔。

下面,我们就来一条条细分析一下周人描述的“纣王六大罪”。

第一条“酗酒”,这条算确实是真的。古籍《尚书》中,周公在《酒诰》、《无逸》等对周人内部的讲话中,就谆谆告诫周人一定不要学商人酗酒误事误国。而且考古上,殷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也以酒器为多。酗酒本身算不上多么滔天的暴行和罪恶,但继之而后的奢靡享乐、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当然会让商朝王侯贵戚丧失民心。而且商人酗酒,还会导致一个在古代不为人知的严重问题。据考古学家检测商代贵族遗骸,发现商人贵族长期用含铅的青铜器饮酒(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遗骨中含铅量大大超过正常数值。而现代医学证明,铅中毒可以导致人头疼、烦躁、内脏受损,甚至影响人的智力,这势必会影响商王和贵族的执政能力。但是话说回来,商人贵族的酗酒和骄奢淫逸,并非始自纣王。一个大国立国几百年,当权贵族免不了奢侈无度,中国历朝历代莫不如此。把酗酒之罪归在纣王头上,显然没找对源头。

商代酒器青铜觯

第二条“信有命在天”,这点就有点找茬了。中国自古就有君权神授的思想,朱元璋时圣旨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上古之时更是鬼神信仰浓厚,殷人尤其好鬼神之事,我们知道那些殷墟卜辞都是占卜用的。当时不要说纣王,就是文王自己,也占卜弄筮,甚至他后来要称王、要伐商,也自称是“受命于天”。文王“信有命在天”就行,甚至周人还在《诗经》、钟鼎文里大加歌颂,怎么纣王“信有命在天”就成罪过了呢?

第三条和第四条“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用人问题。这条其实看你从哪个角度讲。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小人”的意思,众所周知,在上古,“小人”是指地位低下的人,而不是从道德品质方面来讲的。从贵族时代的“政治正确”来说,一个君王当然要依靠贵族老臣,才是对的;提拔任用非贵族的平民、贱民,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趋势,就是从贵族政治往平民政治发展,因为贵族门阀垄断政治,会造成阶层不流动、利益固化。在中国,贵族世袭政治和盛于南北朝的变相贵族世袭政治——九品中正制,历来都是被大加批判的。把平民纳入朝堂的科举制,则是被中外一直大加褒赞的。纣王不用贵族老臣,提拔一些地位低的人做官,换个方式说,难道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当然在选拔的方式,选拔的人是否得当这些问题上,可以进一步讨论罢了。

第五条听信妇人之言,当然指的就是宠信妲己。这条,其实从商人的传统看,应该也不算啥。从考古发掘来看,商人的女性本来地位就较高。我们知道商王武丁就有一个著名的老婆叫“妇好”,她的坟墓里陪葬有代表征伐大权的斧钺,卜辞里也多次记载她领兵出征,可见女人有权在商人那里算不了什么大事。要说妲己干了什么具体的坏事,早期的史料里也没讲出什么,只有到西汉刘向编的《列女传》里,才说纣王好为长夜之饮是因为妲己喜欢,说纣王剖比干的心是妲己怂恿。至于说纣王砍人腿看骨髓、挖虿盆用毒蛇咬人都是因为妲己撺掇的,古籍上并无记载,这些不过是明朝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编出的情节。(战国时的《吕氏春秋》倒是记载过纣王砍人腿看骨髓,不过书中说这些是纣王自己的主意,并没有提到这些想法是妲己想出并撺掇的。)

妇好

第六条不留心祭祀。通过挖掘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纣王时期殷商的祭祀确实是减少了,但制度更加完善。纣王时的祭祀制度,把对王室旁宗远枝的祭祀和对上帝、自然神等的祭祀废除了,用牲也不像商朝前中期那样,不再动辄数百地杀牲畜和杀人了。但这种倾向,显然也是历史的进步,说明商人对鬼神的崇信不像以前那样强烈了,人本的思想可能有一定抬头。尤其是祭祀时杀人杀牲减少了,有利于保存劳动力,避免家畜的浪费。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纣王取消对王室旁宗远枝的祭祀,应该也是为了限制、剥夺一些王室旁宗远枝后裔的旧贵族的权势。

也就是说,从今天人的角度看,纣王的这“六大罪”,只有酗酒还能算是罪。而从当时人的角度看,也只能说“酗酒、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不留心祭祀”这四条算罪过。总之,罪过虽有,但说纣王多么残酷暴虐,恐怕是算不上的。尤其是那些残酷折磨人的酷刑和做法,基本都是战国以后才有的说法,没有多少可信度。

当然了,很多人会问,既然纣王没有传说中那么残暴,为什么商朝后来会灭亡在他手里呢?这说来其实挺复杂的。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上节我们提到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也就是说对东夷的战争耗尽了商朝的最后几滴血。而关于这我们也分析过,不能简单地用纣王“穷兵黩武”来解释。商末时期纣王对东夷的战争,其实是商人与东夷数百年战争的延续,商代末期帝乙、纣王打东夷,更是在为商人夺取东夷地区的重要战略物资,尤其是食盐。

记载商朝伐东夷事件的小臣艅犀尊

……唯王来征人(夷)方……

当然,纣王征伐东夷大耗国力,只不过是商朝灭亡的外因。商朝灭亡的主因,自然还是内因。而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纣王接手的商朝,本来也就是一个烂摊子而已。

纣王时期的商朝其实早已经积重难返。要知道,商朝自公元前16世纪成汤打跑夏桀成为中原霸主算起,到纣王时已经近600年。即便在世界历史上,一个王朝延续近600年,也是比较罕见的。综观中国历代王朝,一般只有二三百年的寿数,只有周朝的寿数超过了商朝,达近800年。但是众所周知,周朝后面大半段——东周阶段,王室早已经衰落到不如一个小侯国,所以周朝真正比较强大的时期也就是西周250多年而已。而且任何一朝的帝王贵族,除了开国前期尚能克勤克俭、兢兢业业,一旦承平,都是迅速腐化。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满洲,八旗入关才几十年,到康熙时就不行了,平定三藩几乎全靠绿营;而到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在杭州亲自阅兵时,居然当着御驾面出现八旗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笑话。建朝近600年的商朝,到了商纣时期,贵族酗酒无度、奢靡享乐、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其实也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了。相比其他朝代,这腐化速度其实已经够慢的了。历史上纣王个人,当然也不是个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一样的勤俭的皇帝,否则也不会有他奢靡享乐的传说(尽管那些具体的奢靡事儿应该是夸张的)。他没有试图扭转这种风气,反而有所助长,自然是难辞其咎。但是话又说回来,就算纣王企图扭转这种风气,他又能扭转得过来?一个王朝,就如一部机器,一旦这台机器运转日久,部件磨损,任谁也是翻新不了的。这用迷信的说法,就叫“气数已尽”。明朝的崇祯、清朝的道光,都是出了名的勤俭节约的皇帝,但他们的努力根本出不了紫禁城,甚至连紫禁城内都不能改变,更别说改变当时的奢靡风气。所以说,商朝末年,就算不是纣王当朝而是其他什么商王当政,商朝也不可能再撑多久。

其实历史上的纣王,虽然不是个节俭的君王,但也绝不是一个只知玩乐、不图作为的人。实际上他一直在为扭转商朝的颓势、为“重振大商”而努力奋斗着。前面周人指责纣王的很多“罪行”,细想想,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纣王的加强王权的改革措施。

比如“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换句话说何尝不是纣王在改革用人制度?要知道封建时代(指封邦建国时代),贵族权重,君王不过是贵族中最大者。到了王朝末世,贵族势力更是盘根错节、尾大不掉。纣王要想扩大财源、有所作为,一举一动难免掣肘。提拔任用没背景且听话的新人,打击旧贵族的权势,加强对朝政的掌控,是他和处于类似情境的君王们的必然选择。史书上所说的“纣王用费仲敛财”,应该就是这方面的具体体现,而不能单纯看做是纣王为了奢侈享乐。

上面提到的纣王另一罪行——“不留心祭祀”,也是纣王改革祭祀制度的表现。把对旁系先王(指这个先王的后代没有继承王位)的祭祀取消,可以直接减少商王朝在祭祀方面的巨额花费;从政治改革局面讲,这样可以把旁系远枝的王室贵族划出王室之外,从而达到从根子上削弱一些旧贵族的影响力的目的。

纣王的其他一些举措,虽然称不上改革,但同样是为维护商朝统治而实施的。如纣王伐东夷夺青州产盐区,自然也可算作他广开财源的一种努力。东周史书《左传》上提到纣王一个罪行——“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意思是纣王收留天下各国各族的逃亡的罪人、奴隶。纣王此举,显然有快速增加王室控制的人口数量的目的;这种“招降纳叛”的行为,也能起到削弱对手、削弱各诸侯国、方国力量的作用。至于纣王登基后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鄂侯为三公的举动,则无疑是纣王为加强对外服控制而采取的手段。……

当然,纣王的改革虽然有些看起来有一定进步意义,他的很多为政措施算盘打得也很精道,但众所周知,他最终却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纣王这个人前面也说过,是个极聪明、又勇武的人。这样文武双全的人,多半都自以为是,或者说刚愎自用。他的那些想法虽然是为了巩固王权,加强商朝的统治,但是因为操之过急、举措不当,最终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首先,“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的做法,严重激化了商朝内部新老势力之间的矛盾。纣王起用提拔那些无根基、听话好使的近臣、小人,旧贵族们自然是百般不满;加之他手段强硬,用炮烙之刑等严刑峻法打击异己,企图消弭旧贵族的反抗,自然更加得罪了旧贵族(他们丧了权)。过去都说商朝贵族如微子、比干、商容等人都是因为纣王荒淫享乐而与他产生矛盾;但是古代帝王,私生活上吃喝玩乐再正常不过,何况一个帝王再能吃喝,又能耗费多少?这些贵族之所以反对纣王,更可能是因为纣王打击旧贵族,影响了他们的切实利益和旧的“价值观”的因素。尤其纣王提拔的这些“小人”为了给纣王解决财政问题而聚敛财富,与贵族平民争利,除了贵族又得罪了平民百姓(他们也被征敛),如此一来,纣王就把国内上下贵族平民都得罪完了。商朝的旧贵族,面对纣王的高压,有的逃亡,有的甚至搞暗杀叛乱。《韩诗外传》有云,“商容尝执羽籥(yuè), 冯于马徒, 欲以伐纣而不能”。也就是说商朝重臣商容,曾想刺杀纣王没有成功。而暗中勾结周人意图借外力推翻纣王的商朝贵族,也为数不少。可见末世之商朝,内部矛盾之激烈。后面我们会提到,纣王的失败,与旧贵族的反叛有直接的关系。

至于纣王收取天下的逃人,招降纳叛,虽然一时扩充了“人力资源”,但这种做法必然严重得罪各国,招致天下诸侯怨恨是免不了的。纣王企图用征召诸侯到朝廷任职的方式来加强对外服控制的目的,显然也没有达到。周侯姬昌当时趁机扩大自身实力;鬼侯和鄂侯有什么举动,传世史书上没提过,但在真实的历史上,鬼侯和鄂侯可能也跟周侯姬昌一个样。羁縻不成,所以纣王最终才不得不用强硬手段来对付他们。但这样做,显然又加剧了商朝与外服诸侯国的矛盾。

除此之外,古人常说,“国之将亡,天有异象”。其实这是把因果说颠倒了。众所周知,唐朝的灭亡、明朝的灭亡,都与当时气候转冷,进入小冰河期,北方环境愈加恶劣,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有关。现代的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商代的气候也发现,商代的总体温度比现在要高两三度,降水也多,但商朝末年自商王文丁以后,气候有一段转冷的趋势。文献记载,商朝末期发生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天气干旱,江河绝流,蝗灾不断。内部积重难返,连老天都不断降灾,纣王的位子,显然是很难坐。

所以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历史上真实的纣王:他有缺点,好色享乐,但说他如何荒淫残暴,恐怕言过其实,尤其是那些离谱暴行,应该都是后人编出来安在他头上的。他精明有才干,想有所作为、扭转乾坤,力图振兴商朝,但是王朝作为一条600年大船早已经千疮百孔,难以裱糊。他面对内忧外患(内部纷争、天灾不断和外部东夷、周人等的反叛),又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没有缓和各方矛盾而是加剧了矛盾,反加速了王朝覆灭。说到底,纣王只不过是一场末代王朝“悲剧”中的代表人物,一位失败的改革者而已。

文艺复兴史者
回答于 2019-04-25 10:22:45

很多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时往往从春秋战国开始,在此之前的那几百年历史总是被人遗忘,但一部《封神演义》让世人了解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那段往事。在这本书的记述里,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宠爱妖女妲己、制造炮烙重刑,建造酒池肉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有些褒贬不一,那么历史上的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真的如此昏庸残暴吗?

一个帝国的陨落往往和它的末代君主脱不了干系,商朝的灭亡帝辛自然不能置之度外。但笔者以为《封神演义》只是神话故事,它的存在只是让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一个可以消遣的项目,并不能作为历史资料来研究。因此历史上真正的纣王可能没有小说里描述的那么不堪,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他执掌国政时期并不是每天都不上早朝,只是到了执政后期他觉得天下已经太平,再上早朝没有什么意义才常常流连于后宫。同时他执政的时候和其他君王一样在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土地,他征东夷蛮徒,将他们打的节节败退。而后他将大商的统治领域扩展到了江淮地区,使得商王朝的统治疆域在他这里达到了最高峰。

其次,书中说他是一个贪恋美色之徒,因得知冀州侯苏护之女苏妲己貌美而将其掳至朝歌,随后在此女的蛊惑下他杀姜王后、挖比干心,最后亲手将王朝献给周人。但真正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苏护这个人,一切只是小说作者杜撰的罢了。而妲己也不姓苏、更不是什么侯爷的女儿,她只是帝辛打败敌军后收留的敌军妻妾而已。

在那个封建社会讲究男权,女人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什么权力的,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妲己蛊惑商王乱法、乱政、滥杀无辜的事件。因此妲己乱政或许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不符合真实情况的事情。可这也不是说纣王是一个明白的君主,真正历史上的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多次发动战争使得国库空虚,最终大商在周武王的攻击下飘摇倒地。那么纣王虽然算不上明君可也不昏庸,后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如此评论他呢?

后人猜测这是他的宿敌编造出来中伤他的,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奢靡腐败、贪恋美色、兔死狗烹杀害忠良。但事实上这些不是纣王独有的,历史上许多帝王有着和他一样的特点。他的宿敌此举无非是黑化他并隐瞒他的功绩,以此营造出一个改朝换代是民心所向的假象。

帝辛没有世人传说的那么昏庸,可商朝确实是在他的手里走向灭亡的,因此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世人只能一死了之。于是牧野之战战败他将自己关到了鹿台之上,而后身着帝王服饰在鹿台上的摘星楼自焚。

正史漫谈
回答于 2022-06-06 22:37:59

跟隋炀帝有点像,商纣王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过,商朝灭亡的锅,不应该由他一个人来背。

纵观商朝六百年,它经历了多次迁都、频繁的盛衰循环,可谓命运多舛。我们先认识下商朝的两大特点:

第一,“殷因夏礼”,商朝本质上是对夏朝的延续。名为“朝”,实际上其实是部落的联盟,商王居住在都邑,定期巡守天下,统治着分散在各地的部落君长(即所谓的“诸侯”)。他们直接关系松散,一旦商王室实力衰落,就会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

第二,商朝王位的继承,前期基本采取兄弟相传的原则,没有嫡庶之别的讲究,直到没有同辈人了才传给下一代,这种模式,后来给商朝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商朝建立不久,就爆发了持续7年之久的旱灾,幸亏在位的是开国君主商汤,他以德治国、体恤民情、知人善用,带领王朝度过了危机。

商汤当了13年的王,病死后由儿子外丙接班。但仅仅过了3年,外丙就撒手人寰,其弟仲壬接班。又过了4年,仲壬也死了,商汤的嫡长孙太甲即位。

随后就发生了伊尹放逐太甲事件:太甲暴虐,被元老伊尹放逐到桐邑;3年后他悔过自新,被迎回。还有个说法,据称是太甲杀回了王都、夺回了商王之位。

在太甲之后,商朝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期,但却面临了两大难题。

其一,从第10任商王仲丁起,商王室经常爆发夺位之战,严重损害商朝实力。直到第18任商王阳甲期间才告一段落。为了遏制这一局面,其后商朝废除了“兄终弟及”制,王位继承逐渐改为“子承父业”;

其二,王位更迭频繁的同时,商朝的国都也经常迁徙,有记载的多达六次,历经亳、嚣、相、刑、庇等地。

眼见商王室如此混乱,诸侯们趁机发展壮大,有的甚至不再向王室纳贡。第20任商王盘庚即位后,形势终于稳定下来,都城也固定在殷,即我们熟知的殷墟。此后,商朝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期,到了第22任商王武丁执政时,商朝终于进入了巅峰时期,即后世熟知的“武丁中兴”。

但在武丁死后的100年间,历任商王都难有作为,商朝长期处于革新派、守旧派的内耗与争斗局面,实力江河日下。

第28任商王文丁在位期间,黄河上游的周氏族发展形势喜人,因此引起了商王室的戒备。周氏族首领季历进京报捷,被文丁扣留、抑郁而死,埋下了双方矛盾的种子。

文丁死后,帝乙接班,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季历之子姬昌,以此缓和双方关系。稳定了西部后,帝乙把注意力转向了东南江淮流域,那里的夷族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对商朝形成了现实威胁。

在其在位的第9、10、15年,帝乙多次出兵攻打夷族,经过连续几次大规模的胜利,他暂时平定了东南方。

帝乙死后,儿子帝辛即位,他就是后世所称的商纣王(周朝给加的谥号,纣,残义损善是也)。

帝辛并非帝乙的长子,他之所以被破格指定为接班人,只是因为他太过优秀。史称他孔武雄壮、力大无穷,能赤手空拳格杀猛兽,能以血肉之躯倒拉9头牛;并且,他天资聪颖、见多识广、口才了得。种种过人素质,让父亲帝乙对其尤为偏爱、不惜违反祖制传位。

但是,跟后世的智瑶(春秋末期晋国权臣,被韩赵魏联手灭门)、杨广一样,像帝辛这种条件优越、聪明绝顶之人,大多具备一个致命缺点:过于自负。史书称他“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所有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遗憾的是,当时的商朝已经步入暮年,帝辛这种自负的聪明人只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当时的商朝面临两大危机:

第一,整体作风堕落。

在武丁之后,历代商王“不知稼穑之艰难,惟耽乐之从”,商朝历代统治者沉迷享乐、荒废政事;

同时,所谓“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商朝贵族好事鬼神,祭祀活动频繁而奢华,消耗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

更严重的事,“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商朝贵族阶层(乃至平民)酗酒成风,《殷本纪》指责帝辛“好酒淫乐”,“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其实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风格,而是整个统治阶层的集体风气。从后世的考古成果来看,殷商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确实是各种酒器,佐证了史书的记载。

因此,后世把作风堕落、酗酒成瘾视作商朝灭亡的主因:“我闻殷坠命,惟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

第二,穷兵黩武,国力剧衰。

对于商朝的衰亡,《国语》概括得很简练:“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祖甲)乱之,七世而陨。”也就是说,在武丁之后,商朝一直处于下坡路。

特别如上文所提,在帝乙时期,商朝集中军事力量对付东南夷族叛乱,对于西边只能采取联姻等羁縻手段予以笼络。

这种政策偏向导致的后果很严重:商朝国力耗尽,民心涣散,失去了对众多诸侯的控制;与此同时,西部的周氏族强势崛起,他们以与商王室联姻、被封为“西伯”为政治资本,在黄河上游发展壮大、闷声发财,姬昌在位期间,周人已经吞并了密、黎等诸侯,势力直达江汉地区,史称“三分天下有其二”。

但自信的帝辛,并没有看到上述危机。作为一名自视甚高、“雄才大略”之主,他对内对外均祭出了大动作。

对内,为了加强集权,他对王族勋贵进行迫害,商容、微子、箕子、比干等直言敢谏的忠臣被打压排挤,而那些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的崇侯虎、费仲、恶来等人则被委以重任,导致政治越发败坏。(后来的隋炀帝与其异曲同工)

对外,帝辛继续对东南用兵,他亲自率兵征伐东夷、开疆拓土,使商文化深入传播到江淮流域;为了发展生产,他废除屠杀俘虏的旧制,让他们从事生产耕作,开垦荒地。但在任何时代,打仗都意味着财力物力的消耗,为了缓解财政紧张,帝辛增加赋税、提高诸侯的贡品数量,由此导致人们离心离德。另一方面,那些被他赦免的俘虏并没有因此对商王室效忠,反而在后来的牧野之战中临阵倒戈。

综上可见,商朝的灭亡乃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规律所致。高智商、低情商的帝辛加速了这一步伐,他不顾现实情况,一味穷兵黩武、铺张奢靡,“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但假如他韬光养晦,商朝就会因此改观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难。

W龙的传人
回答于 2019-08-11 21:34:25

历史上纣王一直都是暴君的代名词,与夏桀并论,提到他我们都会想到暴虐无道的昏君,酒林肉池的荒淫无道。纣王帝辛在经过周人和战国诸子的抹黑之后,其历史本来面目已经很难再为人所知,不过从帝辛的所作所为来看,或许有些残暴和急功近利,但根本是称不上昏君的。

一,文献记载

先秦文献对纣王的指责并不多,更多的文献是赞赏纣王聪颖勇武、才华横溢,甚至是一代英主。《史记·殷本纪》记载说商纣王广闻博见,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威猛,力大无穷,可以徒手和野兽搏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其它史料中也有“形容俊美”和“帝辛受德有倒拽九牛之威,具抚梁移柱之力”的记述。

在商纣王继位商朝时,当时的国家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繁华,经济非常落后,当时的社会也非常混乱,全国各地的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商纣王为了能够挽救这种局面,决定做最后一搏。早期的治理还是不错的,据传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且观念很新。商纣王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

二,兵败自焚

常年的战争导致了商朝国内空虚,另外经常打大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都是征服东夷俘虏的奴隶,无法消化,结果被周武王乘虚而入。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国。牧野之战后,周军随即攻至朝歌。帝辛登上鹿台,穿上宝玉衣,投于火中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死后头颅被周武王斩下,悬在白旗,两位妻妾的头颅悬在红旗上,被送入周太庙祭拜周人祖先。商纣王没有选择投降不甘心就这样被俘,而是选择了自焚,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实在让人敬畏。

商纣王为自己的国家是拼过命的,在位期间为国家作出了奉献,他是一个崇尚以武取胜的人,所以经常打仗扩增自己的国土,而且最后也没有屈服于自己的敌人,很符合他以武服人的性格,是一个非常值得敬畏的人,商朝的灭亡是一个必然性的结果,并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在商纣王身上

三,周人记载

商纣王死后,被周朝恶谥为“纣”(按:马屁股后面的革带,有损贬之意),历代史书中也不分青红皂白,人云亦云,使其蒙受了几千年的不白之冤。关于纣王形象的描绘其实夹杂着一定的周人心里因素,因为要对自己的继承合法,就对纣王采取了抨击的手段。

亳州风雪夜归人
回答于 2018-12-12 20:06:29

商纣王的昏庸残暴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

纣和夏桀一样,只道贪图享乐,根本不理朝政民生。他建造了许多富丽豪华的宫殿,还在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鹿台",把搜刮来的金银珍宝储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叫做"钜桥"的金库,把剥削来的粮食屯积起来。

纣王还把成吨的酒倒在池里,把成堆的肉挂得像树柨一样,美其名曰:肉林酒池。他和宠姬苏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纣王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背叛他的诸侯和反对他的百姓,有一种刑罚是把人捉来放置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叫做"炮烙"之刑。

后来,纣王的暴政达到了极点。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十分担忧,苦苦哀求劝说他改邪归正。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将比干杀了,还残忍地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说要看看比干的心长得什么样子。迫于无奈,箕子装疯卖傻,总算免了一死,被罚做奴隶,囚禁起来。微子见商朝已没有希望,便离开了商都朝歌。

商纣王的凶残暴虐,大大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画虾仁
回答于 2022-12-30 02:09:35

好像有一种说法是说有出土的文献推翻了《史记》等史书的记载,在传统史书中有关对商纣王(帝辛)的记载几乎没有好事:他贪色、奢靡享乐、滥用民力,发明炮烙等酷刑,迫害忠良、滥杀大臣,如杀鬼侯、鄂侯,囚禁周侯姬昌,挖心剥肺,废重臣商容,并逼跑了王室贵族、贤臣箕子,最终把600年商朝葬送掉。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纣王的评价就是“昏君”、“暴君”,以至于“桀纣”成为坏蛋君主的代名词。

但有新出土的文献在对于商纣王帝辛的描述却是天差地别:在那些描述中,帝辛是个改革创新派,削弱神权,增高奴隶的地位,在选拨人材方面也打破了贵族的世龚等等大有结束奴隶社会的迹象,可惜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就才是他这个天下诸侯共主败亡的原因。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帝辛的评价就很高。

山东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曾经为纣王正名过,他指出后世对纣王的口诛笔伐大多没有真凭实据,绝大部分人都编造出来的罪名强加于纣王身上。

近三千多年光阴逝去,到底谁真谁假这已是个谁也说不清的事情了。过去的终究是过去的了,逬行再多的辨别也没有多大意叉,我们还是往前看吧!

杰出的猴子
回答于 2022-05-13 10:48:22

纣王,原名殷受,是商王帝乙的儿子。商代最高统治者称“帝”,往往以出生之日的天干命名帝辛的父亲是“乙”日出生的,所以叫帝乙,那么帝辛是由于在“辛”日出生,所以叫帝辛。

帝辛是父亲庶出的小儿子,但是由于父亲的王后没有儿子,殷受出生时父亲的王后去世了,他的母亲就成了王后,自己就有了嫡出的身份,按照“立嫡”规则,所以被立为太子!

纣王年轻的时候,天资聪颖,口才出众,聪慧好学,特别是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照这么说,纣王岂不是天大的贤君?那么为什么是史书上说他是暴君呢?

有很大原因是商朝被周取代,周朝自然要塑造自己的合法性,所以就把所有责任扔给了纣王。

另外,周朝建立后骂纣王不事祭祀,也可以理解为纣王蔑视商朝先王陈规陋俗——商朝喜欢人殉祭鬼神,纣王不再祭祀鬼神,而是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补充兵源,参军作战。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妲己——妲己,又名苏妲己,是有苏氏部落族人,生于有苏国(今河南省温县),己姓,字妲。父不详——《封神演义》中说被九尾狐害死之前是冀州侯苏护之女,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注意,苏妲己的父亲不知姓名,这说明她出身不高贵。上古的时候讲求贵族部落联姻,商是当时的天下之主,纣王是天下之王,却娶了一个出身不高贵的女孩为妻,这说明纣王革除陋规,择后选妃,不分出身贵贱。

屈指可数的有关于妲己的罪恶是四件事:第一,寒冬时候,妲己看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以便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第二,妲己因为好奇而剖开孕妇肚子;第三,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剜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 说法。

但是,这全是传说,没有任何根据。

特别说说这第三件事——剖心杀比干,因为这件事最著名!

据历史学家考证:纣王末期,没有继承权的微子启、箕子(纣王另一个哥哥)和比干联盟,决定推翻纣王的统治!在帝辛攻打一个徐夷的时候,由于战况持久,人心思变,三人趁机联络周,请周在商最弱的时候攻打商——这是叛国,结果被纣王知道,结果被处置了——没有证据说明是被剖心!

至于商纣王为何会成为亡国之君,那是另外一回事。当时,商纣王确实不像《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种形象。

真正鳄鱼不哭
回答于 2022-04-15 08:41:15

当然是有重大缺陷的不合格君主。

道理很简单,他亡国了;没有守住祖宗之业,就是没有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任务。不管纣王如何“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如何开疆拓土威震东夷,事实是他没有重视国家真正威胁所在,以致身死国灭。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坐在那个位置而没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不合格,就活该被“末位淘汰”。

至于说周人是不是特别阴险,有没有搞突然袭击,那都是技术问题。你自己没脑子看不清形势能怪谁?抱怨说“不是XX太无能,而是XX太狡猾”是推脱责任,毫无意义。

然而成王败寇也就罢了,再要“打倒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则大可不必——

《论语·子张》: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道德评价总是隐藏着政治目的。传统观点几乎是一面倒的扬周抑商,虽有子贡等一二不同声音,但相关古代文献太少,难以确定其真实性。

所以辩证的看待问题吧。

杨朱学派
回答于 2019-05-13 08:02:35

历史上真实的纣王也的确是暴君。但他的罪恶被夸大了。正如《论语》所言:纣之不善,不如是也。

马景涛版《封神榜》中的纣王,最符合符合历史原型。

商纣王也是智勇双全。他发明的酷刑,是为捍卫君权。他酷爱喝酒,是因为商朝的酒文化。这不能怪罪他。而是罪在商朝。

纣王只要不饮酒,肯定不会做荒淫之事。

历史中的商纣王,手腕很硬的一位君主。只是在醉酒之后,办荒唐之事。杀过无辜之人。他酒醒以后,大臣大骂他无道。大臣骂他骂的太难听。他怒而杀可几个大臣。

商王朝因酒亡国。考古出土的商朝文物中,最多的是酒器。 周王朝建立后,周公制周礼。周礼规定。每年只有一个节日可以饮酒。婚丧嫁娶可以饮酒。除此之外,聚众饮酒者,全部处死。 这又从佐证了商王朝因酒灭亡。

纣王仅仅是手腕硬,残暴。若不醉酒,绝对不会做荒唐、糊涂之事。

对纣王的认知,必须遍读儒家经典:智勇双全,文韬武略。虽然残暴,绝不愚蠢。商朝的灭亡不怪纣王。罪魁祸首是商朝嗜酒如命的酒文化。

视觉黄河
回答于 2019-08-10 15:04:57

一、商纣王是个怎样的人?

商纣王是商朝最末一个帝王,帝乙之子。子姓,名叫辛。号为帝辛。《尚书》亦称为受。纣、受古音相混淆。一说纣是暴虐无道的意思。后人根据《谥法》:“残义损善为纣”,又管他叫商王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纣王力大无比,非回寻常:史书上说他能托梁换柱,到拽九牛,徒手和猛兽搏斗。他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可见,他是一位具有聪明的头脑,强健的休魄,出类拔萃的人物,并非等闲之辈。以他独有的天赋,再加上微子启、王子比干、箕子等贤臣的辅佐,是很可以大有作为,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同成汤、太甲、盘庚、武丁等明王一并载入史册。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聪明才智没能用到正地方。《史记·殷本纪》说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恃才傲物,自以为高出所有人之上,老子天下第一,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恣意妄为,干出许多令人发指的恶事。有才干而不走正道,又握生杀大权的人,其对民众的危害也就愈烈。这就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一面镜子。

二、商纣王有那些罪恶?

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总括起来,纣王的罪恶有以下六条: (1) 迷恋酒色,宠幸妲己;(2)厚赋重敛,搜刮民财(3) 玩物丧志,不勤政事(4) 严刑峻法,滥施酷刑;(5)怠慢鬼神,不祭祖先;(6)信谗忌贤,重用奸人。虽说流传,难免有夸大、溃染之处,但纣王的罪恶,不是哪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其基本事实不容否认。

三、如何评价商纣王?

从历史上来看,一般地说,明君往往出现在开国之初。因为他们崛起于民间,体察百姓疾苦。得了天下以后,能记取前朝覆亡的教训,政治比较清明。末代的君王则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一贯养尊处优,不知天高地厚,一旦为帝,便骄奢淫逸,乱用权柄,做出许多人间不齿之事。尤其亡国之君,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更是少有好的。你说他好,那怎么亡国了呢?所以,有什么坏事,尽管往他身上“糊”好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子贡早有见于此,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就是说, 纣王所干的坏事不能说一点没有,只是没有那么厉害罢了。我们今天评价历史人物,为他们立传,应当有高出子贡的眼力。比如商纣王,一切剥削阶级贪婪、残暴的本性在他身上得到集中、典型的体现,对他持批判的态度是肯定无疑的。但也应当看到,商纣王经略东南,虽然给畿内人民和外邦外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他对东南的开发,把中原的先进文化推广过去,以至于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历史功绩的。

数码屠夫
回答于 2019-05-10 19:57:58

商纣王尽管有罪行,可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和曹操的情况差不多。他如今的这个形象,都是被后世人以讹传讹造成的

说到商纣王,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昏庸”、“荒淫”、“暴君”,这几个字眼,而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认知里,商纣王的形象都是这么一个形象。

我们都是通过什么来了解商纣王是一个暴君的呢?我想应该是《封神演义》这本神魔小说吧。可能看这本小说的并不多,但看这个电视的肯定有不少人。不管之前最开始的版本的,还是现在正在热播这个版本的,不难发现,商纣王的确是一个暴君。

根据《史记》一书中记载,商纣王确实是如《封神演义》里面饰演的那样残暴。在《史记》里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商纣王沉迷酒色,命令很多男人和女人都光着身子,一起玩乐,而王叔比干也确实是被挖了心。如此看来,商纣王的罪行是真得了。

但其实并非这样,就连孔子的的学生子贡都曾说过:商纣王并不是后世传说那般不好,也并非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皇帝,他的罪行根本没有这个严重。而在近代的时候,有一些历史学家通过对《尚书》的研究发现,商纣王的罪名只有六条:喜欢喝酒、重用小人、听女性的话、十分相信天命、不敬畏祭祀、不中用旧臣这六条,没有《史记》里面记载的那么夸张。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史记》的著成时间和商纣王距离一千年,可想而知,可信度真的有这么高吗?单凭一个史记就能认定商纣王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皇帝吗?并非说商纣王没有罪行,只不过是后世又给他的罪行扩大了。

一开始《论语》里面记载商纣王的罪行只有三条,后面慢慢的商纣王的罪名突然增加了几百几千条,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吧。关于商纣王的作为,应该也有一些人知道,他在位的时候,招兵买马,为大商朝扩大了十七多个省,他的作为给后来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就连毛泽东都称赞过商纣王:一个能文能武的皇帝。

由此可见,商纣王尽管有罪行,可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和曹操的情况差不多。他如今的这个形象,都是被后世人以讹传讹造成的,你们觉得呢?

行云流水1437995
回答于 2019-03-21 02:45:20

帝辛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纣王一商朝的末代国君。自古末代国君都没有好的声誉,帝辛更是在被灭国的数千年里,被越描越黑。始作俑者应该是周武王姬发。

做为开国国君,很有必要让大家认可,认可其正统,认可其得位的顺从民意。这自然就无限抹黑前朝的统治者,很不幸,商纣王就成了牺牲品。

商朝建立时政权不稳定,几度迁都。商朝在中后期基本稳定了下来。商朝的疆域却是在纣王统治时期达到最大!抛开史书中的\"酒池肉林\"等等不说,这一点纣王超越了其先祖。

纣王的失国发生在商朝大军远征淮夷之时,西部的周国联合周边一些小国偷袭,在回师无望的情况下,纣王将其手下的奴隶组织起来进行抵抗,却不想被策反阵前倒戈,无奈中的纣王登上鹿台引火自焚,这一点也不像亡国之君。

周武王成功登上王位,大封诸侯于天下。为了得到民众支持,彰显其仁义,他把前朝的后代也给予了分封。比如夏朝后代封在杞国(对!就是那个杞人忧天的国度),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史称邶国。姬发分封自己的三个兄弟蔡叔、管叔、霍叔在殷周边,用以监视武庚。不料想武庚也不是个泛泛之辈,竟然说动这三位,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时掀起叛乱。周公旦历经三年平灭了武庚的反叛,武庚最后也死于征讨之中。至于其后代就不得而知,史书上没有记载。

商纣王这一脉可能完全绝灭,但其兄长箕子远遁朝鲜,成为国君。另一个兄长微子启被分封在商丘,也就是后世的宋国。远征淮夷的大将贵族侯喜带领二十万大军不知所踪,部分史学家认为远走美洲,成为了印第安人的一支,玛雅文化为其创立。这一点可以说是千古之谜了!

半吊子温柔
回答于 2020-11-16 15:26:25

商纣王是否真的是荒淫无度?周武王为了解释自己伐纣的合理性,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酗酒;不用贵戚旧臣;重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都是一些无足挂齿的小罪过而已。

不用贵戚旧臣,重用小人。所谓小人,就是出身贫贱的下层人。纣王不录用王族中的亲贵,而是提拔录用出身卑微之人,这是打破用人唯亲的血统论,是唯才是举。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任用出身低微的人而不用皇室宗亲,会遭到亲贵集团的蜂拥攻击,必要的人事调整必然导致亲贵和旧臣集团的极力反对。部分贵族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政策,带着自己的人怒而出走,从而分裂了商王朝的统治核心。

根据记载,纣王最倒霉的两个叔叔,一个是比干,一个是箕子,他们一个被杀,一个被贬为奴隶。可是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叔叔作为皇亲国戚的一员,忠于皇室无可厚非,可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依仗自己的身份强迫纣王用那些并没有什么才能的宗室子弟,从而引起了纣王的反感呢?不得不说,有这种可能。

纣王任用小人,如飞廉、恶来这些出身低微的人,这些人帮助他三征东夷,并且与商王朝共生死,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些人就是纣王身边的小人,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被后人诬陷成小人。讽刺,真讽刺。

听信妇言,少见多怪。商朝女性在政坛上颇有作为,如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就是一位巾帼杰出人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尊重女性的客观状况。女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始于周,《周礼》将统治者的地位捧上了极致,将女人看作为男人的附庸,男尊女卑的时代至此开始,延续了三千多年。妲己是否为红颜祸水我不清楚,只是她一直到了王朝的最后时刻,依旧陪伴在纣王身边,最后和纣王共同自焚于鹿台。

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上看,到了纣王的父亲和纣王时期,祭祀祖先的典礼系统比起前代商王更加成熟完备。

酗酒,更是牵强。一个帝国积累年头久了,财富丰厚,人们闲逸,喝酒是必然的事情。商朝人崇尚音乐,边喝边唱,是很流行的。汉、唐、宋这些强大富庶的王朝,国民也是饮酒成风,但为什么偏偏就是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国君喝酒呢?这说不通啊。难道美国吸毒问题严重,这都是因为特朗普影响的?这不讲理。

至于什么炮烙、酒池肉林、虿盆这些东西,在大周初期都没有,而是战国时期韩非子刻意编出来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当时的君主,不以恶小而为之,小恶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大恶,是有一定政治目的的。到了《史记》,司马迁更把纣王的暴行描写的淋漓尽致。到了西晋,鹿台的高度竟然达到了千丈。千丈什么概念?三米为一丈,千丈就是三千米,纣王的鹿台和富士山差不多高。震撼啊!

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纣王的心思全部都在东夷那边,无暇西顾,使西方大周有充足的时间壮大自己的势力。

完胜东夷之后,纣王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拖垮了大商王朝。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立刻联合各路诸侯起兵反商,牧野一战大获全胜。而参加此次战役的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这场战争打的非常惨烈,血染天空。可在周的记录中,这场战争就变成了商军弃暗投明,在战场上临时倒戈,周军兵不血刃,一举拿下了朝歌。从武王对纣王的处置态度上来看,他也绝不是什么仁德之君,相反,他心里还很虚,如果不虚,他为什么要伪造历史,不断丑化纣王来强调自己是仁义之君呢?人做事一定要有理由,不然的话就不成逻辑。

不管怎么说,千百年来,商纣王一直都是一个暴君的形象而存在,他的名字也已经被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不会消失。毛主席认为他其实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他的失败只是在于俘虏政策做得不太好,忽略了最主要的敌人,没有搞清楚主要矛盾。

这是近代为数不多的敢给纣王平反的人,也就只有毛主席了。

Eleazar
回答于 2020-07-06 12:16:42

1.商纣王年轻有为,英雄果敢。

①商纣王叫帝辛,是商朝末代国君,辛是帝乙的小儿子,商朝末代君主,这就是帝辛,天下都称之为“纣”。世称“纣”、“商纣王”。母亲地位低贱,作为嫡子(帝辛母亲转正之后的嫡子)接了帝乙的班。作为商朝末代国君,帝辛有天生的聪慧、口才兼能、动作敏捷、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商纣王年轻时是能说会道之人,思想敏锐善狡辩、才能兼备过人,英勇善战好斗,帅气高大。

②继位后并没有经营好王的地位,任自己性格决定一切,其内营府在商朝首都朝歌,而且没有担,不紧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为了利益之争统治集团对所有举措引来矛盾,而且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自负加自傲认为天下就是商纣王帝辛第一人,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并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真的是玩物丧志,骄横跋扈、饮酒作乐、视妲妃为宝物不离国事。荒淫无度的商纣王帝辛,民众怨恨其人,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又加了重刑分有(罚醢刑、脯刑)。真的是商纣王帝辛对于民众来讲罪行累累。

2.商纣王帝辛囚进姑父周姬昌(西伯昌),周姬昌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即西伯昌。

①其姑父对酷刑之事叹息不满,帝辛的007侯爵崇侯虎得知,向帝辛去告发,帝辛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周姬昌的僚臣闳夭等人,知道其帝辛适好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帝辛,帝辛才释放了周姬昌。

②周姬昌(西伯昌)获释后,向帝辛献出洛水[洛水(北)渭河支流,位于陕西省黄河右岸重要支流也作北洛河,以西的一片土地]。求帝辛废除炮烙之刑。帝辛答允了他,并赐给周姬昌弓箭大斧,能够征伐其他诸侯,周姬昌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即西伯昌。

③帝辛用人不淑,让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很讨厌之人,从不亲近之人。帝辛就是分不清好坏人就是喜欢讨巧之人,恶来善于毁谤别人,喜进谗言,诸侯们就此与帝辛越发疏远了。西伯回国后,打理朝政注重道德修养,暗中推行善政,使得诸侯们不少背叛了帝辛而来归服西伯。西伯昌的势力范围强大了,帝辛政府未落的渐渐丧失了权势。比干(商文王庶子帝辛叔父)劝说帝辛,帝辛较任性不听话。商容(商末殷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帝辛却黜免了他。就这样的任性不看时局,任性发展帝辛的商纣王无了势力范围。

3,周武王(西伯昌之子姬发)商纣王帝辛的姑婊兄弟开始讨伐商纣王。

①商纣王帝辛混恶极至,除了美女、美酒、欣赏狗和马之物,凶恶程度相当于日本的731的程度,其叔父箕子(帝乙之弟)装疯卖傻给人家当奴隶,帝辛知道后把叔父箕子囚禁。殷国的太师(官名)、少师(辅导太子的宫官)拿着祭器、乐器,急急逃到周国。周武王得知帝辛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商文王庶子帝辛叔父)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启(商王帝乙的长子(原庶子)、商纣王帝辛的兄长)逃跑在即,见时机已到,微子启(帝辛同母兄长)率诸侯联军伐商(学术界争议),周武王领衔直接伐商纣帝辛。

②纣王末年(公元前1124年)周武王(姬发)伐纣;牧野决战冫;纣王兵败自焚。周武王(姬发)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灭。商朝、周朝交替更变之际,帝辛叔父箕子便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陵川县棋子山),在箕山(今棋子山)过起一段短暂的隐居生活。之后逃到朝鲜,即箕子开始了朝鲜历史开端。

水土平成
回答于 2019-08-11 21:29:34

纣王-帝辛(大约前1105~前1046年)

年轻时强壮有为,据说可以赤手猎兽。脾气暴躁,但据说头脑敏捷。可能因此得到其父认可。

在位期间:

1、加重赋税,横征暴敛。百姓无食,却将食物悉数上缴。

2丶玩物,淫乱。各种搜集马狗及新奇之物。开发酒池肉林,即用酒灌满石塘池,乘舟之上,随时可饮。石塘池中设岛,岛上树枝挂满肉,随时可食。池中有男有女,纣王随时可与之淫乱。

3丶酷刑施人。发明炮烙之刑,为追求刺激甚至不须罪名就施于人,甚至是朝中贵族。

4丶自命受天而随意处置大臣贵族。纣王自称受命于天,生来就是享受天命,代天可惩处任何人,包括西伯等诸候。对劝诫的元老大臣比干剖心。

以上四点已使百姓和朝中官员离心离德,对纣王已失望透顶。商朝灭亡已是必然。

除以上外,纣王为维护统计曾东征夷部落。也曾下令营建都城朝歌。

在商代人人敬人,人人拜神的社会中,纣王却对敬神不感兴趣。可以理解为反对神鬼,也可理解为纣王自大了。

数码屠夫
回答于 2019-05-10 19:57:58

商纣王尽管有罪行,可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和曹操的情况差不多。他如今的这个形象,都是被后世人以讹传讹造成的

说到商纣王,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昏庸”、“荒淫”、“暴君”,这几个字眼,而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认知里,商纣王的形象都是这么一个形象。

我们都是通过什么来了解商纣王是一个暴君的呢?我想应该是《封神演义》这本神魔小说吧。可能看这本小说的并不多,但看这个电视的肯定有不少人。不管之前最开始的版本的,还是现在正在热播这个版本的,不难发现,商纣王的确是一个暴君。

根据《史记》一书中记载,商纣王确实是如《封神演义》里面饰演的那样残暴。在《史记》里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商纣王沉迷酒色,命令很多男人和女人都光着身子,一起玩乐,而王叔比干也确实是被挖了心。如此看来,商纣王的罪行是真得了。

但其实并非这样,就连孔子的的学生子贡都曾说过:商纣王并不是后世传说那般不好,也并非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皇帝,他的罪行根本没有这个严重。而在近代的时候,有一些历史学家通过对《尚书》的研究发现,商纣王的罪名只有六条:喜欢喝酒、重用小人、听女性的话、十分相信天命、不敬畏祭祀、不中用旧臣这六条,没有《史记》里面记载的那么夸张。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史记》的著成时间和商纣王距离一千年,可想而知,可信度真的有这么高吗?单凭一个史记就能认定商纣王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皇帝吗?并非说商纣王没有罪行,只不过是后世又给他的罪行扩大了。

一开始《论语》里面记载商纣王的罪行只有三条,后面慢慢的商纣王的罪名突然增加了几百几千条,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吧。关于商纣王的作为,应该也有一些人知道,他在位的时候,招兵买马,为大商朝扩大了十七多个省,他的作为给后来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就连毛泽东都称赞过商纣王:一个能文能武的皇帝。

由此可见,商纣王尽管有罪行,可也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和曹操的情况差不多。他如今的这个形象,都是被后世人以讹传讹造成的,你们觉得呢?

味哎儿
回答于 2022-06-12 11:52:16

中国历史被儒家修改的面目全非,所以读中国历史就如同看八卦一样,或者是看山海经一样。文字表述的部分不知道说的是什么,画出的画面不知道是什么。依据文字和画面往里面再追究,才是真正的内容。

就如同吃鸡蛋一样,先把蛋壳剥掉,然后吃蛋清,最后才见到蛋黄。因为不论怎么修改他都有一个依据,这个依据是真实的历史。

黄帝没有进入中原以前。居住在中国地盘内的一切人,都是依据一个血亲关系的人群,同几个其他血亲关系的人群,定立为互相通婚的人群的时候,才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并且也共同的迁徙。这时候的单血亲人群轮流执政。就形成了文字记载的禅让制的人群管理方式。中国老百姓说成是轮流坐庄。

现在的中国农村,如果是一个单姓村庄的话,就如同那时候的轮流坐庄一般了。族长所有的公务活动是自己掏腰包的,解决纠纷,评判谁家的是非都是免费的。公共建筑方面是各家派人共同完成的。所以有的村庄建设的很好,地上铺的有石板路,村旁挖的有水渠好沟以及桥梁。这都是公共建筑物的部分,每家每户都派人参加的。

周朝初期以前,整个中国大地上的各个人群都是这样过生活的。

周朝中期公务活动的人员开始脱离生产,公务员的生活费用由井田制解决。也就是8家共同耕种一块公田,公田的收成归公务人员享用。

周朝中期和末期之间,由于土地越来越少,不能再分封了,公田式就废除了。公务活动人员的生活来源依据的是每家每户兑禾,也就是每家每户拿出多少谷子给公务人员,用于公务人员的生存保障。

周朝末期就完全改用了征税。也就是行政命令式的向每家每户要多少粮食,以保证公务人员的生存问题。

由于执政人群可以向一般人群征税,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从而引发了春秋时期的到来。春秋时期的人们不互相兼并土地,仅仅是争夺,谁说了算?所以春秋争霸。事实上就是争夺谁拥有征税权。

争夺征税权没有自己拥有全部土地来的方便,所以就引发了战国出现。战国时期就是兼并土地。最终由秦始皇兼并了其他六国。完成了只有秦国可以向任何地方征税的实现。

然而尧舜时期,把执政权转让给别人,有人还不愿意干呢。一切费用自己人群负担,吃亏很大。

这就是黄帝没有进入中原以前的状态。

因此,炎帝是族长,祝融.共工.刑天.蚩尤,是族长通讯跑腿的四少保。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科长,配备4个科室人员。

族长是世系传承制,四少保由管火的.管水的.管土的.管木的掌门人推荐产生。巫师由师徒传承形成。

轩辕部落是木匠,黄帝是轩辕部落的一个分支,并且与驯兽部落的人群中的驯虫人群通婚。因此黄帝人群同养蚕人群是通婚人群。

因此书籍文字中所记载的是黄帝人群会做鼓造车,可驱使猛禽猛兽与别人作战。

轩辕是由昆仑中墟出发进入中原。

炎帝他们不承认黄帝,是坐守大本营的最后一批人来到中原。因为由大本营,最后一批来的人是族长人群。

炎黄二帝大战,最后炎帝败了,同黄帝结盟。气的共工撞倒了不周山,气的祝融到处放火,气的蚩尤跑到了南方,只有刑天还与黄帝大战。甚至刑天部落的首领被杀了,部落人员还与黄帝大战,这就形成了没有头的刑天,仍与黄帝大战的传说。

黄帝得到了胜利以后,就获得了首长之职,统辖各个行业的掌门人。可见黄帝用强力暴力的方法夺取了首长职位。第1次破坏了禅让制。

炎黄二帝的排名是很严格的。所以炎帝是族长,黄帝是首长,巫师用各自人群的巫师为大巫师。黄帝的排名没有炎帝的排名高。

在中国民间炎帝是人祖,黄帝是人文初祖。人文就是人们的习俗风俗的定立。

大禹治水以后,把没有前来帮助治水的人群,全部踢出了我们人群之外。并且住九鼎划九州,规定凭鼎居住在九州之内。没有前来帮助治水的人群就不颁发鼎,也就不能居住在九州之内了。

不能居住在九州之内的人群,被大禹划分成为九夷九黎。而所谓的九州之内,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从此中国就在这中原内折腾。只是王者居住地在中院内折腾。老百姓居住的范围是超过九州的。

大禹的儿子,用强力暴力武力的方式夺取了执政职位,彻底废除了禅让制。从此就有一个单一的血缘人群内,某个家族成为是否执政的人群了。古书籍的文字中记为家天下。

而大禹的儿子以前,是几个血缘关系的人群,构成相互通婚的人群,轮流执政的。并且执政人群是整体,每一个人都可以参政执政的。也就是整体族群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从政人员。因为当时的经济状况是整个人群整体公有公用的。

这就是每一个祖先的名下的各个人群单位,就是一个大族群,田地和用品,都是共同使用的。如同现在农村一个爷爷名下的田地和房子没有分家一样。

所以从大禹的儿子以后,整体人群的管理,就用强力暴力武力的方式夺取了。

大禹以前的中国地盘内的天地之中,在岐山和贺兰山一带。

而炎帝与祝融共工蚩尤刑天管理整个人群的时候,炎帝居住在现在的河南省淮阳一带,因此把祖先灵牌供奉在现在的安徽省的亳州。

也就是炎帝和祖先灵牌在中原的东方安置,执政的活动在天地之中的中心,也就是现在的甘肃一带。

商朝的商人,应该居住在河南省的商丘一带。周朝的周人,应该是居住在商丘四周的边缘上。

因为商丘是一个沼泽地区,水退了以后就是一个平坦的大地。整体人群供奉祖先灵牌的时候汇集在商丘,斋戒沐浴准备供品供物供器,然后共同的前往亳州拜靓祖先灵牌。

商朝的商人是保管供物供器的部落,周朝人居住在周边是保护供物供器的部落。

商字,到目前为止最实用的就是土壤湿度的墒情墒意,所以属于沼泽之处。当时的人群是以居住地为名的。

因此黄帝人群首先居住在姬水而姓姬,炎帝首先居住在姜水而姓姜。

这也是商人,为什么七迁执政地点的原因。

商朝的商人是保管贡品供物供器的人群,所以整体的人属于巫师。因而商人信鬼神,凡事先占卜,愿用人与牲畜祭。

因此商朝的商人有权利推翻夏朝,取而代之。周朝的周人也有权利推翻商朝,取而代之。何况周朝人又是商地的保护人呢,实际上周朝的周人是军人。

推翻夏朝以后,商人也向甘肃一带迁徙。周朝推翻商朝,也向甘肃一带迁徙。

只不过商朝迁徙到河南省洛阳偃师以后,折向河南省的安阳。周朝迁徙到甘肃一带,又折向现在陕西的咸阳,因此咸阳以北有周原。

周朝的时候把天地之中,改到了现在河南省的嵩山。军人讲究先礼后兵。因此周朝人尊重礼法,从而执政人群不能越过天地之中的东方。因此周朝人执政的地区在陕地。

整个陕地是周王室的用度的来源之地。或者是说是周王室的自己的封地.领土.地盘。其他地区是各个诸侯国的地盘和享用的用度来源之地。当时不给周王室上贡的。而是各实用自己的封地的产品。并且周王室和各个诸侯都自己拥有自己的军队。用现在的观念理解就是联邦共和国。或者是加盟共和国。只不过中国文字写成盟邦。

中国夏朝以前,皇是创造者,因此三皇五帝的三皇是由:

有巢氏,创造了房子。

燧火氏,创造了火种产生的方法。

神农氏,区分出了可吃的和不可吃的植物动物。或者说成是食物和药物。

三皇之前就是,夸父后羿,伏羲女娲,女娲补天,女娲抟土造人,混沌开天辟地生万物。

其中夸父和后羿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讲的是天上有九个太阳。夸父追求太阳从哪儿升起?最终找到了太阳升起之处的东海扶桑之地,夸父就死了。天上同时出现九个太阳照耀大地。把地里的庄稼全部都旱死了。后羿出来射掉8个。从此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了。后羿表明的是人们开始种养殖为生了。夸父表明的是到处乱跑的采集渔猎的生活。

人们不能创造了以后,就形成了五帝,标准是为整体人群做出巨大贡献的。

炎帝,黄帝,尧,舜,禹。共为五帝。

炎帝是人祖。黄帝是人文初祖。尧帝把扶桑祭祀太阳,改为四川三星堆祭祀太阳。舜帝选拔了治大洪水的人。禹帝把大洪水给治理完成了。

实际上大禹的儿子也做出了创造,才有资本推翻大禹所定的受禅让人的。这就是大禹的儿子创造了夏屋。因此大禹的儿子,把他自己建立的王朝定为夏朝。

夏屋,就在甘肃省山西省陕西省,包括一些河南省西部,至今仍使用的半边房。

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了。但是这些王朝选址的地点都在九州之内,或者是中原之内折腾。而民众生存的地盘比这个范围内要大几百倍。

商朝在中国的作用是,把大于以前定的九夷九黎,改成了西北方的鬼方,西方的羌方,东北方的土方,等等划分为四方九夷。九黎消失,后来转成了不执政的黎民百姓了。

这就为周朝时候西戎东夷南蛮北狄定下了调子。

商朝的作用是完成了卦象的编法,也完成了山海经的原型整理,为黄帝内经打下了基础,从而把星象天气气象地形地貌动植物等等联系到一起,可以组成一部完整的日历,使人们掌握农时更精确准确了。

所以商朝无论是在手工制作上,还是农业生产上,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程度。甚至只有到了汉朝才稍微超过了一些。所以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用的都是商朝的生产和制造方法。

商纣王时期,如同周朝末期一样,没有土地分配了。各地的诸侯国比中央王室要强大。

商纣王为了凝集整体人群的合力,就利用手中的权利到处征战,希望形成一个共同的对敌的同仇敌忾的气氛,使整体人群不至于散散。

多次的征战,训练了匪寇,反而各地出现了暴乱暴动。虽然商纣王打的是向东方东夷讨要盐的旗号,因为匪患太厉害,也没有把整体人群凝聚住。最终被周人给灭了。

至于小说文学上叙述中的商纣王恶劣的很,都是一些瞎编。除了有周人煽动反商朝人的作用以外。主要是文学创作者借此煽动,指明商朝怎么灭亡的罢了。

因为曹操时期,用杀头的方式解决,男方嫁到女方的问题。虽然有些改变,但是没有禁绝尽,而且现在仍然有男人嫁到女方家的婚姻方式呢。

商朝时期仍然是通婚人群共居一处,共同迁徙的生存方式。这种人群居住的方式,现在西南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所以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会花儿会,就是青年男女互相找对象的聚会。聚会期间互相看中的就互相谈恋爱,谈的来就结婚。谈不来,去找别人很自由的。并且可以是一妻多夫制,也可以一夫多妻制。只要不是自己本姓.本村庄.本血缘的人群都可以通婚。因此男女在一块儿喝喝酒吃吃肉很正常。

历史的事实应该是周人,随着商人迁到了甘肃和陕西一带。趁着商朝人向东征讨战争的时候,从背后给商人一刀,把商朝推翻了。

周朝人为了弥补自己的不合理性,就编出了商纣王的恶劣性。又因为有文字记录一点,后来读文字为看历史的人就认定商纣王很恶劣了。

读历史不能离开中国的中心说。也就是天下之中的,中间定在哪里。然后就是土地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不考虑这三项都是瞎说。

事实上春秋战国以前是不争抢地盘的。因为地广人稀。这是造成中国人多子多福观念的原因之一。

即便是春秋战国以后争夺地盘也都是在中原一带,没有过分的超出大禹定的九州之外。而且不是真正的争抢地盘,而是争抢收税的权利。而商朝的时候并没有开始向民众征税这一个方呢。

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前吃皇粮的人,都是人才天才精英。也就是不劳动,只享受,指挥别人干这干那的人,索要这个,索要那个的人,是天才.人才.精英。

新中国成立以后,谁制造出什么填补国家空白的机器或产品,才是人才.精英.天才了的。

尚可网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东篱梧桐雨
回答于 2019-05-07 08:12:17

一说起纣王,立刻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暴君”这个词。直到今天,经过从西周起至今后人三千多年的加工和渲染,纣王的形象已经被定性昏君、暴君的“代言人”,更加成为邪恶势力和罪恶人性的象征。

那么历史上的纣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哪?

许多人都知道纣王,但提起帝辛,却不知道是谁。其实,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个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称号。

这两段历史两个不同的称号,却代表着一个人的截然不同。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而非贵族中选拔出的君主

帝辛,本名子寿,另一说本名受德。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政权国家“商”王朝的第三十二代君王。帝辛自幼聪敏过人,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对此,许多史书中都有记载:《荀子》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也说到“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年轻的帝辛即位时,接手的已是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国家。

对内,他要面对国家的经济崩溃和不断出现的奴隶起义,同时还有来自王室、大贵族集团以及以大祭祀为首的宗教神权集团对他权利的挑战。

对外,他要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外族入侵。在这种危局下,年轻的帝辛表现出了超凡的才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手段。

在帝辛的支持下,一批有能力的中下层管理人才和善战的将领被重用,为陈腐的政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着手废除贵族世袭制并取得成功的君主

当时的规定是奴隶主贵族“世袭”制。王室成员和大贵族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获得利益后的王室成员和大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经常干预政事。

因此,帝辛采取大胆改革,废除了以往贵族的世袭权利并收回了他们的领地。丧失领地后就意味着这些贵族以及王室成员再也无力组织起来与中央对抗。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战胜神权的君主

在商代,人们经常进行祭祀活动。凡事都要进行占卜,大到对外用兵,小到杀一只鸡都要占卜“问神”。因此,宗教神权集团的权利极大。

以大祭祀为首的宗教神权集团经常用占卜等宗教手段干涉朝政,他们一方面利用宗教手段进行反帝辛宣传同时还公开勾结贵族集团煽动叛乱,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王权。

面对两股敌对势力的勾结,帝辛采取了空前血腥的镇压。大批贵族和大祭祀等神职人员被处决,都城内血流成河。

帝辛还对宗教进行彻底改革,他明确规定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政治事物。在那以后的两千多年, 神权的地位再也没有高过王权的地位。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多次灭亡外族强大势力的君主

帝辛即位时,商王朝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这其中包括北方的鬼方、西方的羌、南方九苗以及中原王朝的世敌东夷。

这些外族势力的历史十分悠久,很多在夏朝的时候就是中原王朝的大敌。为了抗击外敌,帝辛进行了军事改革。尤其是新式战车、青铜兵器、铠甲、盾牌、远程弓弩等新式武器大量装备军队。

约公元前1070年,帝辛带领本国族兵约万人,加上附属方国的军队共约一万五千人,御驾亲征北伐鬼方。经过五年左右的战争,鬼方彻底落败。

经过帝辛的努力,今天的山西中部和北部、陕北部、内蒙古南部靠近今河北、山西的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构成日后中原王朝北部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固和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帝辛开始被自己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帝辛开始从当初的年轻有为、虚心纳谏的君王迅速蜕变成了一个极端残暴、贪婪、不听忠言的暴君。

暴政不断,荒淫无度。连续不断的巨大工程以及东方战场的后勤压力,急剧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使人民苦不堪言。这些隐患使得本来恢复并得到发展商王朝济再次衰退到崩溃的边缘。

于是,在公元前1046年,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划,已经蓄积了足够力量的“周”正式出兵伐商。最终,朝歌被攻陷,有着600年历史的大商王朝至此灭亡。

周人建国后,给亡国的商王帝辛追封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谥号——纣王。意思是“残又损善的王”。于是,后人只知道有个昏君商纣王,而很少有人知道那个曾经争战四方奠定中国主要版图的商王帝辛。

东篱梧桐雨
回答于 2019-05-07 08:12:17

一说起纣王,立刻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暴君”这个词。直到今天,经过从西周起至今后人三千多年的加工和渲染,纣王的形象已经被定性昏君、暴君的“代言人”,更加成为邪恶势力和罪恶人性的象征。

那么历史上的纣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哪?

许多人都知道纣王,但提起帝辛,却不知道是谁。其实,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个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称号。

这两段历史两个不同的称号,却代表着一个人的截然不同。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而非贵族中选拔出的君主

帝辛,本名子寿,另一说本名受德。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政权国家“商”王朝的第三十二代君王。帝辛自幼聪敏过人,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对此,许多史书中都有记载:《荀子》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也说到“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年轻的帝辛即位时,接手的已是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国家。

对内,他要面对国家的经济崩溃和不断出现的奴隶起义,同时还有来自王室、大贵族集团以及以大祭祀为首的宗教神权集团对他权利的挑战。

对外,他要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外族入侵。在这种危局下,年轻的帝辛表现出了超凡的才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手段。

在帝辛的支持下,一批有能力的中下层管理人才和善战的将领被重用,为陈腐的政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着手废除贵族世袭制并取得成功的君主

当时的规定是奴隶主贵族“世袭”制。王室成员和大贵族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获得利益后的王室成员和大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经常干预政事。

因此,帝辛采取大胆改革,废除了以往贵族的世袭权利并收回了他们的领地。丧失领地后就意味着这些贵族以及王室成员再也无力组织起来与中央对抗。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战胜神权的君主

在商代,人们经常进行祭祀活动。凡事都要进行占卜,大到对外用兵,小到杀一只鸡都要占卜“问神”。因此,宗教神权集团的权利极大。

以大祭祀为首的宗教神权集团经常用占卜等宗教手段干涉朝政,他们一方面利用宗教手段进行反帝辛宣传同时还公开勾结贵族集团煽动叛乱,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王权。

面对两股敌对势力的勾结,帝辛采取了空前血腥的镇压。大批贵族和大祭祀等神职人员被处决,都城内血流成河。

帝辛还对宗教进行彻底改革,他明确规定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政治事物。在那以后的两千多年, 神权的地位再也没有高过王权的地位。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多次灭亡外族强大势力的君主

帝辛即位时,商王朝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这其中包括北方的鬼方、西方的羌、南方九苗以及中原王朝的世敌东夷。

这些外族势力的历史十分悠久,很多在夏朝的时候就是中原王朝的大敌。为了抗击外敌,帝辛进行了军事改革。尤其是新式战车、青铜兵器、铠甲、盾牌、远程弓弩等新式武器大量装备军队。

约公元前1070年,帝辛带领本国族兵约万人,加上附属方国的军队共约一万五千人,御驾亲征北伐鬼方。经过五年左右的战争,鬼方彻底落败。

经过帝辛的努力,今天的山西中部和北部、陕北部、内蒙古南部靠近今河北、山西的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构成日后中原王朝北部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固和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帝辛开始被自己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帝辛开始从当初的年轻有为、虚心纳谏的君王迅速蜕变成了一个极端残暴、贪婪、不听忠言的暴君。

暴政不断,荒淫无度。连续不断的巨大工程以及东方战场的后勤压力,急剧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使人民苦不堪言。这些隐患使得本来恢复并得到发展商王朝济再次衰退到崩溃的边缘。

于是,在公元前1046年,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划,已经蓄积了足够力量的“周”正式出兵伐商。最终,朝歌被攻陷,有着600年历史的大商王朝至此灭亡。

周人建国后,给亡国的商王帝辛追封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谥号——纣王。意思是“残又损善的王”。于是,后人只知道有个昏君商纣王,而很少有人知道那个曾经争战四方奠定中国主要版图的商王帝辛。

自由湖泊Si
回答于 2022-04-30 07:03:54

亡国之君。

臣有臣道,君有君道,失君道则失君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者再也统治不下去,被统治者再也不愿被统治之时,即是造反的时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之道,反者道之动!

爱生活的自由行者
回答于 2019-09-04 09:38:15

纣王是一位有有贡献的人,他在位期间,在内政上有明显调整,这些多被作为帝辛的恶政记录下来,但后世学者也从中解读出了新的意涵并做分类讨论,包括政治上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对朝歌的营建和可能的迁都,以及经济上的搜刮政策和糜耗浪费等。

在对外政策上,帝辛继续进行对东夷的战争,促进统一。其他见载史册的战争还有很多。所有这些,都未能挽救商朝,甚至适得其反,加速了商朝的衰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 ,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

萌妹子软软
回答于 2022-06-18 22:07:52

一提起商纣王,大家应该都会想到一些影视作品的他,对于他的印象大多数都是非常不好的,认为他是一个暴君,整天沉迷美色当中,亲近小人远离贤臣,那么在历史上,商纣王真的是一个这样的人吗?他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吗?

商纣王,也就是帝辛,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在《史记》里称帝辛「长巨姣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皇甫谧《帝王世纪》称帝辛「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是个筋骨强劲、力大无穷,能当百人之敌的无敌勇士,此外他还「资辨捷疾,闻见甚敏」,也就是智商极高,反应极快,能言善辩,绝非一勇之夫。由此可见商纣王能文能武,不至于那么无能。

商纣王是不是暴君不太好说,有争议。但他把政权弄丢了,商朝在他手里确实是灭亡了。亡国之君有的是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有的是不务正业,有的确实是胡作非为,至老百性水深火热艰苦生活于不顾,还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皇帝无能为力来改变,等等多种情况,不管怎么讲,政权在谁手里丢失了都要承担责任,被史书记载,大多数自己身家性命没有好结果。

星哥讲历史
回答于 2019-08-11 22:49:56

商纣王:商王朝最后一位王,也是历史著名的暴君。荒淫无道,鱼肉百姓,迷恋酒色,使用酷刑等等。

但是他也为中国的历史作出了贡献,如下:

1.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

2.他曾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对神权,改革旧俗。

3.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为其革新路线服务。

4.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

路过的闲鱼
回答于 2020-01-17 16:24:37

是个千年背锅侠,一个可怜人。

愉悦的青山5g
回答于 2022-04-09 19:09:53

今头条说的太好了

国学文化学堂
回答于 2020-11-20 13:59:04

历史上,商纣王的讨论不多,因为已经是盖棺定论了。后期又被扯出来讨论,无非是有些人借纣王来整事。比如,为了说明古人的记载中有许多不实的带政治色彩的描述。

愣娃不信邪
回答于 2019-03-20 12:31:35

我以个人的观点简述一下,个性强势,文武兼备,手段果决,在一些理念制度上有些超前,甚至还有些违背当时的民情思想,据说,他支持甚至还在行动中从平民之中选有才之人当官拥权,不赞成所有官员世袭制,试想光这一点他会得罪多少高官权臣。不符合当时的潮流,即便他是大王,也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周记日记2019
回答于 2020-10-22 18:20:24

既然说历史上的商纣王,那就避不开《史记》了,基本上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信史了,在史记中对商纣的记载是这样的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从这一段文字来看,商纣是帝乙的小儿子,他母亲是帝乙的正后,所以他被立为太子继承了成汤天下,本来正式的称呼应该是帝辛,但后世称之为纣。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这一段是说纣王从小能文能武,辩才出众,武力过人,可以徒手和猛兽格斗,因为太过优秀,所以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觉得天底下没谁强过自己,这其实和大部分的帝王都类似,听不进去别人的话。然后这么优秀的帝王,当然免不了寡人之疾,好色贪杯,但他是挺招女人喜欢的,他比较宠信妲己,相对来说比较听妲己的话,所以让宫廷乐师编奏了一些轻佻的音乐和艳舞吧。加重了赋税充实了自己的内库以供自己盖宫殿,养宠物啥的,不太崇拜鬼神,然后未来自己玩乐,建造了酒池肉林,还让人脱光了供他干坏事。

从这一段文字来看,纣王本身除了过度自信之外,其他的罪行其实都是古代帝王的日常生活,好色贪杯养宠物,看艳舞听音乐,至于酒池肉林这个我觉得是个玩笑而已,听起来并不是什么奢侈的享受行为,倒是挺像粮食仓库,毕竟于享受没有太大的关系啊。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这一段实际上是讲纣王的无道以及和文王的恩怨,说当时朝廷的三公中,九侯有个漂亮闺女被纳入纣王的后宫,但是这个女的不太懂生活情趣,于是愤怒的纣王就把她杀了,还迁怒于九侯,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为这个事去进谏,结果纣王把鄂侯也给杀了做成肉干了。。。。这纣王是有多暴躁啊。。。剩下最后一个西伯侯姬昌只是私下里感叹了几句,结果被崇侯虎告到纣王那,纣王就把姬昌囚在羑里,后来姬昌的手下给纣王进献了美女宝马奇珍异宝之类的把姬昌给换回了西岐,而后姬昌又把洛西之地献给了纣王,想以此来换取废除炮烙的酷刑,纣王倒是同意了,并且还封姬昌为西伯侯,得专征伐,也就是可以领兵攻打其他诸侯。而纣王干掉了三公之后,就任命了费仲、恶来当政,这两人一个爱钱,一个爱打小报告,诸侯都不喜欢他们。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奈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这一段实际上是说西伯侯有了纣王的授权之后日渐强大,大到影响到了纣王的地位,但纣王仍然盲目自信,还罢免了受百姓爱戴的贤相商容,后来姬昌又灭掉了饥国,殷商的主管占卜的重臣祖伊看这形势不对,就劝谏纣王说,现在占卜都不好使了,不是祖先不保佑我们,是老天爷降罪于你这个自绝于天的荒唐天子,底下的臣民都说你咋还不死呢?你可咋整啊。。。憨憨纣王说,不是说我是受命于天吗?祖伊很无语,觉得纣王不可救药了。然后姬昌死了,武王即位,搞了个盟津会盟,八百路诸侯与会,都觉得可以干掉纣王了,武王却说,你们不知天命啊,再缓缓。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後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後为诸侯,属周。

纣王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江山不稳,还在作妖,还残忍的杀掉了王叔比干,这搞得他周围众叛亲离,于是周武王顺理成章伐纣成功,纣王兵败之后,跑到鹿台,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自焚而死,死后,周武王还把他的头割下来高悬示众。。。

通过司马迁的文字,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纣王在历史上是一个刚愎自用、贪淫好色、暴躁易怒,灭绝人性的暴君了,当然因为司马迁距离武王伐纣的真实历史相隔了几百年,他的记载是不是真实的事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的纣王基本就被这样刻画定性了。

趙先森sir
回答于 2019-03-12 15:49:12

商纣类隋炀。

铁骑烟尘三万里
回答于 2021-12-12 12:39:01

翻案有理

商王朝的帝辛,是个有本事的人。

其能文能武,将东方的夷族归于治下,之所以最后商王朝在其手中被灭亡。主要原因就是商王朝军队的主力在东方,加上国内改革触及了很多原有贵族的利益,不少人明里暗里的和西边暗通款曲,在国内外敌人共同的作用下,商王朝被乘虚而入的周朝所灭。帝辛也自焚而死。

看中国历史,凡是把女色当作误国原因的,都是可以值得深扒的。古今中外,自从建立起男权社会以来,女人的地位何曾高过?作为女色误国的典型,帝辛只是后人戴的大帽太多……

中国的商王朝,女性地位是很高的,因为其时有大量的妇系公社遗存,女性在很多部落可能都是领袖。整个商王朝的气质也很特别,就是喜征伐,好饮酒,非常像后来的罗马帝国,以战养战的痕迹比较明显,商人用的青铜矿,贝币,骨甲等主要资源,也大都来自于四方,就是没有来自于核心统治区域的,商王的老婆妇好又是个打仗能手……总之,通晓天文,普察地理,男女平等,爱武好酒,聚四方资源为己用。喜欢劫掠外族作为奴隶,这么一个族群,说实话,还是和后来逐渐趋向保守的华夏族特质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帝辛做为选好的帝国接班人,能托梁换柱,指挥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样一个人,就算喜欢几个女人,又能算得了什么呢?而且很多的罪状,都是在后来才出现的,比如残害忠良,草菅人命,这些只能是‘胜者诬’,商王朝亡的真正原因,其实还是亡于战事,国虽大,好战必亡,商王朝尽管技术先进,军队装备精良,但连年的征战,势必会有出现国力耗损,一时接续不上的情况,西方的周族群灭商也是乘隙而入。

可以讲,即便帝辛手中不亡商,商后来也会亡于其它族群之手。

九点半江小白
回答于 2020-04-29 16:40:52

家喻户晓的《封神演义》讲述了一段在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下,正邪斗法,神妖混战的神话故事,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书中的主要人物商纣王是人人恨之入骨的残暴君王,他好酒、淫乐、宠妲己,甚至建酒池肉林,奢靡腐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不敬祖先,亲奸佞远贤臣等等,罪行罄竹难书。最终,牧野之战将士们临阵倒戈,失去民心、军心的暴君商纣王被武王所打败,一把火将自己烧死在宫殿之中。

然而,历史上的商纣王和传说充满了矛盾。

纣王名字中的“纣”其实是“残义损善”的意思,这也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史记·殷纪》记载:“商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膂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由此可见,商纣王是个有文武才能的人,不仅才思敏捷,勇力过人,而且还颇有辩才。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说:“……对东夷用兵,费了很大的力量,打退了东夷的扩张,俘虏了‘亿兆夷人’,作为自己的军队,纣对东夷的经营,使以后中原文化逐渐发展到了东南,对我国历史有一定贡献。”从《史稿》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纣王不是只知吃喝玩乐的无能之辈,纣征东夷,使商的疆域扩张到东南,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了开发,中原先进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让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然而后世几乎只谈论商纣王的残暴荒淫,却大大抹杀了他的历史功绩。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对商封王是否确实残暴提出过质疑,在他看来这是有心之人故意将罪行加注在纣王头上。近代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考察这一问题的时候,发现封王的罪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这些罪行是后人编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

那么,为什么要刻意丑化商纣王?怀疑的学者们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是他的政敌别有用心的宜传。如奢靡腐化、残暴荒淫、镇压反叛、翦除异己等等,这些是很多帝王的共性,并非是纣王独有。但是这些劣行表现在商纣王身上却是如此的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二是将罪恶的源头引到女人身上。妲己本是纣王剿灭苏部落的战利品,也是帝王的玩物,但后世却认为“女祸亡国”。其实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本性凶残的帝王我行我素、独断专权,并不可能受女子所左右。

三是为了抹杀纣王的历史功绩,这在上文中已经给予阐述,不难看出,纣王是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历史上真实的纣王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在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还有待后世之人进一步研究发现。

蓝颜知己3202947
回答于 2019-08-11 22:30:28

纣王帝辛可以说是一位暴君,是商朝最后一位王。其实帝辛在位早期还是比较励精图治,平定东海叛乱,四夷皆服,后期沉迷酒乐荒废朝政,再加上把大部分军队用来去平叛外患这才给了西周可趁之机

笑谈古今一箩筐
回答于 2019-05-06 21:42:58

老子有云:“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商纣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纵然雄才伟略,但是征伐太过,难免遭人嫉恨。作为战利品的妲己,难保不是在用美人计坏他江山以报国仇家恨。然后敌对势力的周,为了兼并他,自然会搞舆论攻势,给他泼污水。何况周最后胜利了,成王败寇,商纣王自然没法给自己洗白了。

洛神之赋
回答于 2019-05-07 00:16:55

作为一个皇帝,纣王真的不会差到哪里去,只是《封神榜》等一些电视剧给刻意抹黑了,历史上纣王只是一个暴君,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君,“纣”这个谥号也是指暴君,暴君不过是治国手段残忍,严刑峻法,但是在一些政治决策方面还是没有大问题的。

不过历史,成王败寇,被周打败后,所有的话还不都是由着统治阶级利用,因此把纣王塑造成了一个酒池肉林,贪图享乐,不思政务的形象。

繁星倾禾
回答于 2019-05-06 15:18:49

纣王历史上是一位才思敏捷、非常勇猛高大的君主,他年轻的时候能言善辩,骁勇善战非常有才能。但是到了老年时期就变了,他成了一位荒淫无道的皇帝,自从收了妲己为妃之后就沉迷酒色,不问政事,还滥杀忠良,最终导致商朝败落,让西周取而代之。

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他年轻时的确是个人才,也是个好皇帝。不能因为他后期残暴专制就否定他以前的成就,功过自有公论。


慈海觉林1j2T
回答于 2019-08-11 21:09:40

纣王帝辛可以说是一位暴君,是商朝最后一位王。其实帝辛在位早期还是比较励精图治,平定东海叛乱,四夷皆服,后期沉迷酒乐荒废朝政,再加上把大部分军队用来去平叛外患这才给了西周可趁之机,于牧野之战中击溃商军。最好帝辛也落得自焚而死的下场。

举头三尺有神明32
回答于 2022-12-20 20:10:50

历史评价的都是过度使用劳动力。应该是对的。隋炀帝也是如此。

雨之慢步
回答于 2022-12-29 00:42:41

应该也是失势之人,可能作错了些事,但也不至于象封神演义中写的那么严重

笑谈古今一箩筐
回答于 2019-05-06 21:42:58

老子有云:“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商纣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纵然雄才伟略,但是征伐太过,难免遭人嫉恨。作为战利品的妲己,难保不是在用美人计坏他江山以报国仇家恨。然后敌对势力的周,为了兼并他,自然会搞舆论攻势,给他泼污水。何况周最后胜利了,成王败寇,商纣王自然没法给自己洗白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52条/2页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
全部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