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章纶阁》是清朝康熙廿四年(1685)为明朝大学士吴甡立的一块匾额,此匾额现藏于邑中四牌楼。主要记述了吴甡的生平事迹。

中文名

平章纶阁

所属年代

清朝康熙廿四年(1685)

馆藏地点

邑中四牌楼

关系人

吴甡

匾额简介

“平(pian)章”是宰相的别称。因唐时实任宰相都在本衔外加“同平章事”,故名。“纶阁”即内阁。纶者纶音,指诏书。起草和颁发诏书的殿阁即纶阁。“平章纶阁”誉吴甡入阁拜相、位高权重。明亡后,吴甡隐居于邑之西北、高邮司徒潭,闭门著述。有《柴庵疏稿》、《安危注》、《两河文告》等九种。卒后葬司徒潭张家庄。邑人追思,于康熙廿四年(1685)奉旨祀乡贤祠,立“平章纶阁”匾于邑中四牌楼。明时,曾在故居南城内大街树“清朝侍御”(又名“父子科第”,其父吴三畏曾任推官)牌坊,久圮。“平章纶阁”匾也曾被毁于文革浩劫,1990年由书法家曹宝麟先生重书再立。曹宝麟先生时为安徽省书协副主席、青年书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我国著名的中青年书法家,题字时46岁。

吴甡简介

吴甡(1589-1660),字鹿友,又字柴庵。万历四十一年(1613)廿五岁时与解学龙同科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身处晚明,虽才高八斗,却无挽颓势。且宦海浮沉数十载,数起数落。

历史溯源

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奸人当道。吴甡已从知县擢升御史。如解学龙一样,忠诚正直,耻与魏党同流。三年(1623)上书弹劾阉党工部尚书姚思仁卖官鬻爵,又劾崔文升罪大恶极。又疏请诏还被魏忠贤迫害的邹元标、冯从吾等人。魏忠贤积恨日深。遂于天启七年(1627)将吴甡削籍罢归。

崇祯元年(1628)复原职,不久出按河南,四年(1631)巡抚陕西,七年(1634)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时连年灾荒,赤地千里,饥民聚众造反。吴甡曾条陈晋民三苦曰“一凶荒、一追呼、一杀掠,由此为盗”。三省任上,吴甡竭力缓解内患。一面赈灾治荒、蠲减赋税,一面整肃吏治、惩腐纠弊。抚陕时,查得晋兵以河防为藉口,堵塞秦晋,屯积居奇,以致斗米六钱、人相食。遂疏,立开河禁严惩贪吏;又查大将杜文焕滥杀冒功,即予弹劾绳之以法。与此同时,剿抚并用,镇压和分化农民起义军。抚晋时,曾制白旗二面,树阵上,凡跪伏旗下者即免死。崇祯十一年(1638),吴甡精疲力尽,乞病归。十一年春,起兵部左侍郎,因久不赴任,被杨嗣昌劾免。十三年(1640)冬,复任,命协理戎政。

崇祯十五年(1642),遴选宰辅,九卿召对。吴甡以“知人安民”进入内阁,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五十四岁,成为兴化第三位入阁为相的阁老。当时内阁首辅周延儒,吴为次辅。

十六年(1643),闯王李自成兵强马壮,连克襄阳、荆州、承天。大明江山危如累卵。崇祯焦头烂额,即命吴甡督师湖广抵抗义军。吴甡无兵无饷,何以从命?提请发兵三万,自金陵溯江西上,扼守武昌。崇祯立驳南京隔远,岂能延误?即求早日发兵以督师前往。然而杨嗣昌九檄,左良玉不发一兵一卒。兵部议以总兵唐通等一万兵归拨吴甡,又云此兵正与满清胶着,关门不可无备。崇祯一再催发,吴甡丧气地说:“臣请兵正为督抚,无兵耳,使臣束手待贼,事机一失,有不忍言者”。逾月,周延儒亦奉旨出督,朝命夕行,格外尴尬,只得承允五月离京。崇祯忍气慰劳从骑赐银牌给赏,并晋升吴甡为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过了一宿,崇祯越感恶气难消,翻脸怒斥吴甡圆滑奸刁、故意逗留。即命吴甡步行上殿。吴甡诚惶诚恐,引咎辞官。不料陈演、骆养性等人推石下井,趁机交章攻击。崇祯大怒,下旨将吴甡削去官职,发配云南。时史可法闻讯,上疏救援,不允。

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天下大乱。吴甡充军半途,道阻,滞于南康。此刻,闯王进京。崇祯自缢,大明国亡。福王南渡,在南京立小朝廷,下旨赦还吴甡。本拟召用,为大臣所阻。末几,福王亦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