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环境
锹里位于靖州境内的湘黔边境,与贵州省的黎平、锦屏、天柱相接,隐于云贵高原边缘的高山密林。九龙山、山爬界等山岭叠彩层林;无数无名的溪流从幽谷深处淌来,随苗家的田梗村落逝去。
春天这里漫山野遍的山花蓬勃朝然;冬天这里的野岭山径满世界的银枝随风飘摇,“吱吱”的呼声与行人的心跳共鸣。白天鸡鸣狗吠牛犊喧嚣,入夜却只有啄木鸟“高景高都”,山蛙“咕咕”求偶的撕夜之声催人留梦。
锹里的社会在前进与变革,环境也付出了具大的代价,虽然没有工业的“浸渗”没有矿山的炮鸣,但苗寨山门的推开,原始林的采伐贾卖,二十年来这里已是泪眼迷离。秋天竹林里成群结队的白鹭,水渠草丛间飞梭的花鱼,溪流青石下撑开肚脐环抱一大团幼仔的母螃蟹都已离我们远去。村口野葡萄的酸味,屋后未熟山桃的苦涩也永远停留在了锹里70、80后的记忆里。
经济与社会
锹里地区的高山寒冷气侯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经济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
在解放前这里是一个自给自足半封闭的经济体系,较少与外界有经济来往。区域内有较完整的经济体,以农耕作业为主,林业,狩猎为辅,同时有少数的手工兼职从业者,主要包括铁匠、篾匠、木匠和医卜等。
锹里的村寨一般建在有溪流经过,良田较集中的山谷之间,居所则傍山而建。大约每十里左右会有一个村寨。许多较大的村寨都是聚族而聚,比如老里的谢氏,万财的潘氏等。
民俗与文化
锹里的苗族、侗族是大杂聚小集聚的状态,大都能互通苗话和侗话。
锹里的苗家妹勤劳贤淑、温雅知礼,清晨的第一屡阳光还没有透过村头大樟树的荫枝,阿妹已经正在准备全家人早工前的油茶了。
芦笙节
锹里苗寨每年七月十五日都会集中在牛筋岭等地举行盛大的歌舞节。极盛时期锹里周边的贵州、湖南的汉族村寨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会场凑热闹。
相传之前中锹一带的侗族村寨也一起参加上锹苗寨的芦笙节活动,当时中锹的苗侗族村寨经济条件比上锹稍好,所以参加芦笙节的侗家妹身穿带的银饰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各村寨带银的攀比之风,姑娘们常常因为参加芦笙节的银饰与父母吵闹。最后为扼制此种不正之风,“款场”会议决定取消中锹各寨参加芦笙节的资格,芦笙节又回到正轨。
这种热闹的芦笙节盛会本来一直沿延到九十年代,后来因为政府部门的过渡参与,活动经费在各村寨间的分配无法协调等诸多问题,导致各苗寨开始开办各自的芦笙场,芦笙节影响力被大大消弱,终于使得锹里苗区的芦笙节盛会走向没落。
其实芦笙节的本质意义是各家“晒”女的一种途径,旧时锹里虽然不大,但交通不便利如果不是走亲访友,相隔几十里村寨的男女青年,可能一辈子都碰不上一面。每年的芦笙节就提供 一个“邻家有女初长成,高山野岭晒一晒”的机会,相当于一个盛大的相亲大会。如今锹里男女青年交流接触的机会已经很多,而且更多的男女青年都已走出锹里山区,选择对像的机会更多更广了,芦笙节也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或许终将走下历史的舞台。
婚俗
锹里至今还沿袭着一种古朴而神奇的婚礼习俗。 凌晨时分,新郎家已是灯火通明。家中的长辈看迎亲的时辰快到,便烧香拜祖、点亮马灯、在大门上挂上竹筛避邪。早已着好长袍的六亲客在堂前喝下三碗上马酒后来到寨门前,一字排开,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亮开歌喉,唱启程娶亲歌。踏上娶亲的路程。六亲客来到新娘家的寨门前,先是鸣放鞭炮报喜,接着唱起迎娶新娘歌。新娘家人听到鞭炮声、歌声后前来接担迎接。贤惠的娘家人便舀水洗脸,倒茶,摆上宴席,与六亲客盘歌、侃歌。这时,六亲客还要在新娘的大门前“化针”、“化伞”,祈求平安吉祥。在六亲客唱完娶亲歌、劝慰歌和感恩父母歌,最后唱拦门迎亲歌时,即将出阁的新娘在闺房中着黑衣简装打扮完毕,由伴娘牵扶,跪着拜别父母、长辈、兄妹,最后来到堂前,跪拜祖先后,在堂中垫有红纸的格筛里换鞋,由家中兄弟背出寨门,随迎亲队伍来到新郎家。因为路途遥远,新娘出嫁从简,所有行囊放在两个包袱里面,娘家还特意准备了一筐糯米饭和串串肉,让娶亲队伍路途充饥。 锹里婚期为期三天。 第一天把新娘迎进屋前,先在门外烧上一堆大火,火堆旁摆上一根矮长凳,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坐定。这是,先要把新娘身上藏着的红线针找出来,意在进屋后婆媳和睦相处,不顶嘴。随后喝油茶和甜酒糟,意在从此往后生活甜蜜幸福。走完这些程序,新娘就要跨过火堆,走进家门,正式成为夫家媳妇。 新娘进屋稍事休息,换上蓝衣盛装,便要洗脚,换上船型绣花鞋,随六亲客一起来到寨前路口,烧香回奉祖先,吃手抓肉。 除此之外,新娘来要提桶喂猪、取柴倒茶。晚上正席过后,男方的后生们还要向新娘讨喜烟,向伴娘讨要花带。情歌对唱,情意绵绵,互诉衷肠,希望续接良缘。 第二天的重头戏是新娘挑水闹井台。吃过早饭,由两个年轻小伙子男扮女装,邀请新娘到寨上的水井挑水。从要求挑水,到新娘把水挑回家倒进水缸中,双方相互对歌,一问一答,相随的人有说有笑,好不热闹!最精彩的是在井台上的嬉闹:男扮女装的小伙子不停地往水桶舀水,而伴娘心疼新娘,不停地往外倒水,你舀我倒,我倒你舀,加上一路挑水一路唱,走走唱唱,唱唱停停,整个挑水过程要持续三四个小时。 挑完水,好客的金银房族便将新娘一行喊道家中做客,这时新娘一行进屋唱奉承歌,茶间、酒席唱茶歌、酒歌,出门唱答谢歌。主人家倒是很谦逊,只说自家条件差,对不住贵客宾朋。在锹里苗乡侗寨,凡是房族,每家必喊新娘到家,新娘也必须每家都到,不计较吃多喝少,意到就行。 第三天就送新娘回门。在早上的宴席上,歌声正浓、酒兴正起,新娘起身唱起了《娘去了》的回门歌,六亲客则送新娘上路,唱送别歌,主家房族担酒肉、糍粑到半路上,与前来接新娘回门的娘家人在路旁支锅煨酒,唱交担歌,相互敬酒,各自而归。 为期三天的锹里婚俗就在这歌声笑语中一恍而过,婚期不入洞房的独特婚俗也就此结束。此后的新郎只有另择良辰吉日把新娘接回家,才能步入两人的恩爱生活。
当然现代的年青人已经很少举办这种程序繁杂的婚礼仪式了。
政治与历史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一个锹里苗家妹远走它乡在缅甸调零的伤情悲事。
1650年南明抗清战斗失利,永历帝朱由榔被清军追捕,决定从湖南取道贵州与孙可望的农民军联合抗清。1650年冬,永历帝一行1000多人从桂林进入湖南靖州后与清兵相遇。此时南明军已再没有与清军作战的勇气,战斗还没有打响南明军大部分兵勇就已溃逃散尽,永历帝只得与随从数人化妆成农民连夜翻山越岭逃入锹里苗区躲藏。
永历帝数人大致在凤冲,元贞一带的大山里吃野果喝泉水躲藏,后被上山寻牛的苗人发现被当成盗贼带到“款老”处。锹里的“款老”每年会有一次带队带桐油籽到洪江一带交易,并带回锹里必需的食盐铁器等物品,所以较有远见。
“款老”杨氏当得知被捉的“盗贼”是南明的永历帝后,意识到一个关系到全族兴败的机遇摆在了面前,决定帮助永历帝一行躲过清兵的追捕逃往到铜仁与孙可望的农民军会合。
当时锹里苗区里能完全清懂官话讲官话的只有“款老”的四女儿杨四妹。因为“款老”每次去洪江卖桐油籽时都会带上年幼的杨四妹,所以杨四妹很小就开始接触到官话,成为锹里地区唯一能够完全听懂官话讲官话的苗人。杨四妹的命运从此跟这个落魄的南明永历帝栓在了一起。
为了行动的便利“款老”与永历帝等人协商永历帝纳杨四妹为妃,杨四妹将作为永历帝的贴身苗语翻译一同前往安顺。锹里乡民按照苗家的习俗匆忙的为杨四妹举办了婚嫁的仪式,但婚嫁的酒宴刚刚开始,杨四妹骑着大水牛与锹里的50余名青年携带锹里自制的鸟铳护送着永历帝依着月色往铜仁方向远去,从此一去不返。
永历帝一行为了躲开清兵的追赶全部走的是山道小路,足足行进了一个多月才到达铜仁。1651年孙可望挟持永历帝至安隆,在安隆杨四妹被永历帝封为贵人。在安隆的三年,锹里家人曾两次来看望杨四妹,当第三次到安隆时杨四妹已随明军远去云南多时。
最后杨四妹随永历帝被清兵赶入缅甸,并在永历帝被俘后与王皇后、刘贵人一道在缅甸自缢殉国。杨四妹香消玉损魂散它乡,年仅二十余岁。
锹里家人得知杨四妹殉难的消息已是清康熙年间,当时锹里地区与外界的交往已经逐渐增多。因为害怕清政府对护送永历帝一事的追究,部分锹里人决定举族迁徙,他们一路向南,并在大高坪重新安家落户。因为大高坪生存空间的狭小,部分家族从大高坪继续南迁最终离开国境到达越南、老挝定居下来。
民国末年
在民国末期锹里地区匪患严重,有从锹里外进入的汉族土匪,也有锹里内部各村寨的相互骚扰的匪众。
迷茫的明天
20、30年代的先祖用汗水留下开荒的良田与沟渠已远去;
40、50年代的父祖把匪乱与文革的血泪酿成苦酒回味传颂走进暮年;
60、70年代的父兄用肩背挑起生活的艰辛探索新的生活;
80、90后的新锹里人游荡在城市之间迷茫地寻找明天的出路!